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昆曲在南京发展成国剧

发布时间:2016/5/18 12:58:39 作者:齐晋 浏览量:475次

昆曲在南京发展成国剧

15年前的5月18日,昆曲被正式宣布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整15年后的今天,想在这里说一说南京与昆曲的故事。

说起来,南京并非昆曲的发源地,从语言的根源上看亦相差甚远。然而,南京对于昆曲的发展举足轻重: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皇城中发出的一声赞,令昆曲脱颖而出,从此受到全民追捧,甚至到了从大小官员到贩夫走卒都会哼唱的“举国若狂”的境地,而且这样的盛况曾持续长达数百年。可以说,正是在南京,昆曲才发展成为国剧的。

朱元璋的一声赞,让昆曲火了

昆曲最早只是江苏昆山方言的吟唱,被称为“昆山腔”,而且一直到元末明初,江西弋阳腔、浙江海盐腔、余姚腔等,都还是足以和昆山腔并举的戏曲流派。是什么原因令昆山腔脱颖而出、最终独占鳌头呢?不能不说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

据史书上记载,昆山老寿星周寿谊因历经宋、元、明三代,仍“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且能远足,比八十来岁的儿子体力还好,于是被明太祖召见。那时朱皇帝就问他:“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讴否?”这番话被视为南京剧坛上昆曲史的序幕。皇上的嘉许,自然令昆山腔身价百倍。

作为开国皇帝,自然想让人们尽快忘却多年战乱留下的伤痛,让国家逐渐安定下来,所以朱元璋不仅在皇宫中设立了专门的演出机构教坊司,还在南京城内建造了16座公共戏台。相传朱元璋每天都要欣赏高明采用“雅音南曲”写就的一部南戏传奇《琵琶记》。据徐渭《南词叙录》记载,朱元璋读了该剧竟然说:“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此言一出,《琵琶记》成了当时的“神曲”,而这种用诗书画的表演形式展现的崭新舞台艺术风格,也就是现在说的昆曲,从此得到一大批文人学士的关注,他们研究昆曲,写剧本、谱曲,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文化产业大军”。

直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仍在南京保留了中央六部和“南教坊司”,为昆曲后来风靡全国提供了土壤。

一度全民痴迷,连贩夫走卒都能哼唱几曲

一切总有个过程。据明代大学问家顾起元记载,南都万历年以前,公侯与缙绅及富家在宴会、小集时还多用散乐,或三四人或多人,唱大套北曲,大会则用南戏,而且“止于二腔。一为弋阳,二为海盐”。但进入万历时,却变为“尽唱昆曲”:“今又有昆山,校海盐又为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士大夫禀心房之精,糜然从好。”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到清朝嘉庆初年,昆曲辉煌了两三百年,成为“第一声腔”剧种,佳作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堪称国剧。

明神宗万历年间,昆曲在“南都”已经相当流行。当时南京的职业昆班多达数十个,其中“兴化部”和“华林部”最负盛名。有记载说,有一回,从安徽新安来的富商在南京邀请两个戏班同时演出《鸣凤记》,还让观众参与评比,明显有着打擂的意思。兴化班扮演严嵩的净角马伶,发现自己的技艺远不及华林班扮严嵩的李伶,便悄然退场,离开了南京。

他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后他竟重返南京,邀请华林班再赛。这一次,他举手投足惟妙惟肖,赢喝彩无数,大获全胜,令李伶折服。原来,马伶离开南京后,竟然是奔赴京城某相国府(传其个性风格颇似严嵩),“求为其门卒三年”,用心揣摩学习主人的举手投足。这件事的谜底揭开后,马伶的戏外功夫亦传为佳话。

众多精彩的剧本和演出,进一步推动了昆曲的普及,甚至到了“举国若狂”、“全民痴迷”的程度。不仅仅是职业的戏曲演员,文人士大夫清音唱曲之风亦逐渐兴盛,就连屠夫、小贩们都能哼唱几曲。据《雪涛谐史》中记载,当时衙门的小官员们也个个能唱念做打。一天晚上,文官们阅文件累了,管事的便令下官唱昆曲娱乐解乏,开始还有人推辞,但一听说“不唱者打十板”,便一个个都唱得有板有眼了。“从来唱曲,要先打板”之说就是由此而来。

秦淮八艳均为名伶,

有的还能编剧兼导演

明代所绘的《南都繁会图》与余怀的《板桥杂记》之中,都有明清两代秦淮河房演出的记录。而著名的秦淮八艳同时也都是昆曲名伶。要知道,她们不仅仅只是唱些散曲,演几出折子戏,而是能够彩扮盛装担当整出大戏的主演。

位居秦淮八艳之首的马湘兰不仅能写会画,而且通音律、擅歌舞,甚至可以兼昆曲的编剧与导演。她写有《三生传玉簪记》,还曾带领手下演出《西厢记全本》,并带出了许多弟子。文人雅士喜欢观赏她的演出,她也因此而闻名。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主角陈圆圆,18岁时就在秦淮河边彩妆演出,扮相美、唱亦佳。明清名士邹枢说其“演西厢,扮贴旦红娘。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清代文学家钮琇所作笔记体小说《觚剩》中亦记载说:“有名妓陈圆圆者……每一登场,花明雪艳,独出冠时,观者魂断。”传说有一次,因为诗人吴梅村来访,昆山知县杨永言邀陈圆圆去唱堂会。不想吴梅村临时点唱《浣纱记》,陈圆圆事先没有准备,竟然用棉筋纸加糨糊,临时点染裁制成了一套西施的戏装。当天,台下人赞不绝口,台上人却胆战心惊、满身是汗。吴梅村辞别之后,杨永言才知这一细节,笑道:“以后再不能做这种‘搭浆’的事了!”

其他几位也都各有所长。如李香君擅演“临川四梦”、《琵琶记》,顾媚与董小宛则能合演《西厢记》等。

昆曲三大经典传奇

均与南京有关

昆曲有三大经典传奇,包括《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其实每一部都有与南京有关的故事。

据说,《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南京时期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床头站了一个明艳的女子,于是他拿了一条画有梅花的裙子让她穿上。这就是杜丽娘的“原型”。虽说他在南京期间,足迹遍布清凉山、大报恩寺、灵谷寺等地,真正完成了的传奇只有《紫钗记》,但《牡丹亭》的雏形已在此孕育。

《长生殿》的作者洪昇一生坎坷,六十岁后好不容易《长生殿》得以解禁,他也扬眉吐气。曹寅请他来金陵试演《长生殿》,著名的曹寅家班一边演出一边征求洪昇的意见并随即加以修改,一时间洪昇风头无两。可惜,归途经过乌镇时,洪昇竟意外落水身亡。

为写《桃花扇》,孔尚任更是几乎用了足足两个月在南京采访,水西门、朝天宫、莫愁湖、石头城、鸡鸣埭、清凉台、乌龙潭、燕子矶、明故宫、明孝陵、天阙山、秦淮河、栖霞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一曲《哀江南》千古流传。

数百年间,诸多文化名士在南京上演的与昆曲有关的故事说也说不完。李渔为反盗版举家迁到南京,在这里写出昆曲传奇达四十多种,其中《风筝误》至今仍在上演。由他的姬妾组成的职业家班全国闻名,一本《闲情偶记》也让他成为戏曲理论家。

作为文坛领袖,袁枚虽然一直表示对“可以接群居之欢”的戏曲并不喜欢,但与他交往的戏曲作家仍不在少数。至晚年,袁枚终于还是成了一位戏曲评论家。他先后阅读了梅斋逸叟、潘炤、徐爔的戏曲作品,还对《西厢记后传》进行详细的评点,表达自己的戏曲理论观点,对戏曲作家影响深远。

民国时期,昆曲甚至唱进了大学校园。曲学大师吴梅在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东南大学任教,开讲《曲选》和《曲律》课时,会随身带着笛子,一边吹一边唱一边讲。后来吴梅的这支笛子也一直吹到了京城。

出生在南京“九十九间半”的甘贡三从小热爱昆曲,笙、箫、弦、笛样样精通。甘贡三甚至从苏州聘来“全福班”长住家中,教家人演唱昆曲。他本人专工老生,唱演兼能。1954年,甘贡三主持成立了“南京乐社昆曲组”,这也是后来南京昆曲社的前身。

至于2001年5月18日,昆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兰苑剧场、南博、江南剧院、各个大学乃至民间社团内昆腔遍地可闻。在南京这一“昆曲重镇”,昆曲有望再一次由星星之火渐至燎原了。 罗拉拉

(2016年5月18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