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淳南李氏:恤孤寡、务俭约
发布时间:2016/5/18 12:27:26 作者:齐晋 浏览量:778次
【家训解读】
“敦孝悌、崇礼仪、睦宗族、恤孤寡、务俭约、勤耕织、守谦让……”这是高淳淳南李氏家族的家规。
李氏家族注重子弟教育,扶危济困,宗祠里曾设“劝学堂”、“爱存堂”,劝学向善之风至今犹存。
“敦孝悌、崇礼仪”:子女要诚心实意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崇德向善,恭敬守礼。
“睦宗族、恤孤寡”:同族子弟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关爱困难家庭,帮助困难群体。
“务俭约、勤耕织”:持家务必俭朴节约,靠不懈耕作、辛勤劳动敲开幸福之门。
——原文摘自《李氏世范》
【家风故事】
淳南李氏始祖李清三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居高淳港口村,逐渐发展成了高淳大姓望族,形成聚族而居的庞大村落。
明崇祯六年(1633年),淳南李氏族众倡议首建宗祠。同时创修家谱,订立“李氏世范”13条,分别为“敦孝悌、主忠信、崇礼仪、尚廉耻、睦宗族、重婚姻、贞教育、慎丧祭、恤孤寡、务俭约、勤耕织、守谦让、息争讼”。
“李氏世范”后立于祠堂,刊于家谱。
族人捐资筹建 “劝学堂” “爱存堂”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李氏族人发动本族富户捐资捐田,修缮宗祠享堂并修建宗祠右侧厢房,办成学堂,取名“劝学堂”,以劝勉淳南李氏学子勤奋苦读,立志成才。清代著名散文家、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赞“劝学堂”“养育其才俊”。
淳南李氏还在宗祠中设“爱存堂”,发动本族富户捐献钱物以恤贫困。谱中记载,“爱存堂一切资费用于养老,礼士,恤孤,惠贫。使善良有所劝勉,而不肖益知警畏。”
“政洽风清” 李敬斋
清朝中期,淳南李氏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清官——李蕃。
李蕃(1715年—1769年),号敬斋,乾隆年间例仕,任清江县(新淦)知县,代理临江府(新淦樟树)府事。他在任上,当地政简刑清,黎民戴德。同时,他操守清洁,俭约自持,平时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下属同僚给他的一切馈赠,他都退回不受,而遇有贫乏者则慷慨接济。文献记载,“乾隆三十四年,遭大水,圩尽破。公预为积谷数千石,以赡族人,族人赖以生存。”
吏部尚书史贻直曾赠送给他一个匾额,题为“政洽风清”。
【后人风采】
抗日英雄李先钦不忘家乡父老
纵观淳南李氏子弟,虽非功名显赫,但在“李氏世范”滋养下,李氏族人崇德重教,洁身自好,清白处世,行善助人。
李先钦(1915年—1995年),从小聪颖过人,少时就读于村里“劝学堂”,后考入华东大学读书。曾就职于镇江铁道部门,抗战爆发后从军,随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印度,抗击日本侵略者。建国后,曾请水产养殖专家到港口村,指导家乡农民养殖四大家鱼,以增加乡亲收入,村民大受其益。李先钦家乡是圩区,易受水涝,他设法筹措资金,购得几台抽水机,以助乡民抗击水灾。
今年1月,淳南李氏宗祠重建成功。李氏族人又将“李氏世范”立于祠堂,要求子孙后世谨遵祖训,让良好家风代代传承。
本报通讯员 李双林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18日)
下一篇:昆曲在南京发展成国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