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清状元赵文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

发布时间:2016/5/10 11:07:13 作者:齐晋 浏览量:750次

“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之六
清状元赵文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这是嘉庆元年丙辰科状元赵文楷留给后世子孙的家训。

赵氏一门四代翰林,翰墨书香流传至今。著名佛教领袖、书法家、社会活动家赵朴初先生即是这一书香门第之后人。

【家训解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重情讲义,饮水思源,言语朴实,言出必践。

——原文摘自清代状元赵文楷题写的《赵氏家训》

【家风故事】

南京城东大中桥西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巷子,称作“棉鞋营”,据说是因为明代在此设立制作棉鞋的工坊而得名。

自清代光绪年间到建国初期,此处曾经有一座朱漆厚门、前后七进带花园的赵公馆。它的建造者是赵继元,赵继元祖父即是赵文楷。

赵继元(1828年—1897年),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进士。光绪七年(1881年),赵继元在南京定居,修建了这座颇具规模的赵公馆。

一门四代翰林,才俊辈出

赵继元和他的祖父赵文楷、父亲赵畇以及他的长子赵曾重都是翰林出身。直系四代翰林的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赵文楷(1760年—1808年),自幼聪明过人,12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砥砺奋进,苦读诗书。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考中举人,时隔八年考中进士,殿试之后成为丙辰科状元。

嘉庆五年,赵文楷奉旨出使琉球,不辱使命,荣光而归。赵文楷为国事殚精竭虑,因操劳过度,卒于任上,时年四十八岁。

他为官廉洁,身后虽没有留下家产田舍,却留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交不忘旧,言不崇华”家训,成为家传至宝。

正是由于秉承家风,赵氏后裔淡泊名利,忠厚待人,潜心苦读,终成一时之秀。

赵文楷之子赵畇(1808年—1877年),为文楷之遗腹子。文楷逝后,赵畇与母亲王夫人相依为命。幸而赵文楷生前品行端正,重情讲义,故交旧友纷纷解囊相助孤儿寡母。王夫人深明大义,为促儿笃志向学,不惜变卖家产,延聘名儒授子读书。赵畇不因家贫自弃,谨记家训,于逆境中发奋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赵畇28岁时中举人,34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他受命编纂的《筹办夷务始末》,是我国较早的外交典籍。

书香门第,读书以明志

建造南京赵公馆的赵文楷之孙赵继元年轻时,一家人生活也是颠沛流离。然而他苦读诗书,终于在40岁时考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赵继元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职江苏督署营务处,负责沿江炮台的修筑。当时清廷腐败,外强环伺,赵继元临危受命,历尽艰辛却矢志不渝,曾作诗明志:“君看勇退收帆客,会有乘风破浪时”。

赵继元长子赵曾重,字伯远,光绪六年(1882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

赵继元次子赵曾裕,光绪二年(1876年)中举人。赵曾裕儿子赵恩彤(赵朴初父亲),受教于近代教育家严复,喜好读书,任过县吏和教师。

赵继元三子赵曾蕃,20余岁中举人,曾担任过江西瑞安知县、安徽芜湖米捐局局长、粤海关监督等职。

【后人风采】

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1907年—2000年),系赵文楷五世孙。

赵朴初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和信教群众尊敬和爱戴。他佛学造诣极深,《佛教常识答问》等著述深受推崇。

赵朴初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

据赵家后人介绍,赵朴初每赴南京,必到棉鞋营赵公馆探望长辈。一次去见伯父赵恩钰夫妇时,恰逢伯母午休,赵朴初即恭敬侍立一旁,直到伯母醒来才上前问候。

赵文楷五世孙赵荣琛(1916年—1996年),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任南京市京剧团团长。他在回忆录《粉墨生涯六十年》里写道:“(我们)绵延至今的家风,体现了廉正传家的书香门第儒雅之风”。

本报通讯员 金戈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10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