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园”,是明万历二十五年戊戌科探花顾起元辞官后在南京所筑造的园林。“遯”就是今天的“遁”字。顾起元为官清正,淡泊名利,因朝政腐败,他辞官回到南京。朝廷曾7次下诏让他回京任职,他都拒绝了。而后他潜心研究南京风土人情,著有《客座赘语》。
顾氏门风强调“言传”、“身教”,家族女性更有“以俭佐廉”贤德。
【家训解读】
“忠信孝悌、勤苦自立”:忠厚待人,孝敬长辈,尊重兄长和朋友;勤于业、能吃苦,不等不靠,凭借独立人格立世,追求上进。
——原文出自顾起元所著《客座赘语》(卷七)
【家风故事】
明代大学问家顾起元(1565年—1628年),字太初、璘初,号遯园居士,江宁(今南京)人。
顾起元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人。第二年全国会试第一,在殿试中取中一甲第三名,即“探花”,时年顾氏34岁。顾起元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三次辞官获准告老还乡,在金陵城南筑“遯园”隐居,闭门潜心著述《金陵古金石考》、《客座赘语》。
金陵城南原花露岗39号,曾经是顾起元后裔世代居住的“遁园”。1950年初遗址尚存,1972年被南京一棉厂征用。当时,“遯园”的临街门额上刻有“七征不起”,门楼墙嵌有“明顾文庄公遁园旧址”。另有一块正面刻有顾起元画像,背面有《遯园纪》的石碑,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国家二级文物)。
父子两代高风亮节
顾氏家族门风严谨,从迁至金陵的曾祖顾方竹开始,即告诫子孙务要“忠信孝悌”、“勤苦自立”,顾氏子孙世代尊奉践行。
顾起元撰写的文史笔记《客座赘语》(卷七)中,有一篇题为《曾大父释盗》文章,介绍的就是曾祖顾方竹要求子孙勤苦自立,否则会饥寒迫身;同时也告诫子孙即使饥寒迫身,亦不可为偷盗之事。
顾起元父亲顾国辅(1538年—1594年),字惟德,号毅庵。他为官清慎自守,勤于政事,廉洁奉公,知人善任,为民谋利,深为百姓敬重。顾起元自幼即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家训门风。他少时便有大志,十三岁前学习、生活在南京,十四岁后便开始在北方一带游历。通过游历,增长了见识,锤炼了意志,也激发了治国平天下的雄心。
进入官场后,顾起元清修自尚,望重朝野,曾上书皇帝:“具陈祈天永命事宜六条:一、亲郊祀;二、培祖德;三、举贤才;四、恤民隐;五、清刑狱;六、省工作。”所陈疏文,均切中时弊,然而未被采纳。后顾氏辞官归隐田园。
婆媳贤淑“以俭佐廉”
顾氏家族的兴盛发达,除了秉承优良家训门风外,还与家族女性的示范教育密不可分。顾起元之母王氏,生四子,皆悉心教导。王氏秉持家教,勤俭朴素。在王氏培育教导下,四子不负所望,皆为隽才。老大顾起元高中“探花”;老二顾起凤,颇具才学,进士出身,性孝友,事兄如父,廉洁严明,善公断;四弟顾起贞为当朝户部员外郎,奉命巡淮河漕运积弊。顾起元之妻王氏,也出自名门,“相夫教子以俭佐廉,极具贤德”。
【后人风采】
中科院院士顾知微:为发现大庆油田做出贡献
顾氏家族一脉相承的家训门风,源源不绝地滋养着顾氏子孙,并激励着他们在逆境中仍旧奋发图强。
顾起元十五世孙顾知微(1918年—2011年),是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出生于城南花露岗,1934年上高中后“对历史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经常参加进步性的读书会活动,上大学时信奉“理工救国”,毅然投身于地质事业。
1957年,顾知微收到一块来自东北的地质古生物化石,凭借多年专业积累的直觉判断,当地可能存在油田资源。而后用两年时间,他奔走、勘探于松辽平原,为大庆油田的发现提供了重要依据。1982年,他和李四光同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在2010年4月出版的《顾知微文集》中,顾知微以《我的老家》为题,叙述了童年时代经历的家族清明及冬至时节的祭祖活动,称自己对聆听“宣讲祖辈业绩”,“激励后人勤学上进”祭文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本报通讯员 金戈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