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金陵濮门:爱国、孝亲、重友、律己

发布时间:2016/5/5 15:12:05 作者:齐晋 浏览量:639次

“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之三
金陵濮门:爱国、孝亲、重友、律己

作为中医世家,金陵濮门一族自奉节俭,热心公益,百年家规以“忠孝传家”为训,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在清末民初,濮门义举更是赢得时人尊重。

【家训解读】

“爱国、孝亲、重友、律己”:忠于国家,奉献社会;敬重祖上和长辈;关心公益事业,寻求志同道合者帮助;严于修身,承担起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原文出自濮家桢回忆录《五味人生九十春》(2013年4月)、国家图书馆馆藏《中华历史人物别传集》。

【家风故事】

中医世家 造福桑梓

金陵城的中华门内,原来有一条巷子,名为白酒坊。白酒坊7号原为元朝驸马府邸,屋宇规模宏大。据传,明初,濮氏家族第一代郎中为马皇后看过疑难杂症,疗效明显。朱元璋龙颜大悦,就把此座宅院赐予濮家。至此,濮氏家族世代在这里生活、行医。

濮门既是中医世家,又是书香门第,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把端正门风看作头等大事。濮氏家谱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辈分排班,蕴含着上辈人对晚辈的殷殷期许。

濮氏家族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扶危济困、造福桑梓为己任。

清末民初,濮门走出一代名医濮友松先生(1848年—1925年),他不仅是杏林翘楚,而且宅心仁厚,热心公益。每逢夏秋之交,濮友松会将濮门特制的“避瘟散”免费分送乡亲服用,预防霍乱流行。当疫情发生时,濮府门前会贴有“赤贫送医送药,随到随诊”的告示,使穷苦人家免受无钱治病之苦,成就了雪中送炭的美谈。

濮友松联络乡党士绅成立“救济总局”,安抚来自黄淮地区发生水灾的灾民,组织他们开垦江心洲和八卦洲的荒地进行自救。他还发起设立“江南救生局”和“救火会”。“江南救生局”在长江边置救生船四艘,有人落水即开展搜救,救人无数,无事则摆渡接送两岸百姓。“救火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部门,配备救火工具“二人抬”及“救火龙”,由人工手压式射水器灭火。此外,每遇荒年,濮门一定会在巷口支篷施粥,广赈难民。

濮门义举,赢得了时人尊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将濮友松视为挚友。

濮友松辞世后,黄炎培手书一副挽联悼念:“潜德门宜大,清操世所惊。公私业一分,生死事分明;天性原纯孝,人情惮老成。登堂嗟我晚,谁为貌平生。”

上慈下孝 其乐融融

据濮氏后人介绍,濮门的父子、婆媳、弟兄、妯娌之间,从没有争吵、骂人等事情发生,大家遇事多商量,互相帮衬。有分歧时彼此谅解,求大同存小异。

“家有万贯,补衲一半”,“要知家中妻,就看男人身上衣”,“手一双,嘴一张,不怕公婆赛阎王”——这些是濮家老一辈人常挂在嘴边的话。濮家人始终保持勤俭节约本色。嫁入濮门的媳妇们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孝敬父母,操持家务,烧饭做菜样样拿手。缝制衣物、鞋袜等针线活更是基本功。她们会把大人的旧衣裤改小给孩子穿;被单破了,取有用的部分缝成夏天盖的夹被;汗衫破了,缝成抹布;毛线头连接起来,钩成粉扑。濮家要求不能糟蹋粮食,刷锅水中如果有饭粒,也要收集起来,喂给小鸟等小动物。在日常起居中,也要求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地面、桌面以及衣服、头发都要洁净。

【今人风采】

濮青宇:在宁开业行医,曾任市中医院院长

濮氏长辈们高洁的人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辈。

濮友松侄孙濮青宇(1910年—1967年),原名齐秀,早年随名师习医,擅长内科、喉科。1932年,参加政府第一届国医考试,名列前茅。1933年,在南京开业行医,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中医院院长。濮齐秀无私地将祖传秘方献出为大众服务,现在南京市中医院的“利咽合剂”等药方就是他的家传。

建国初期,濮氏家族年轻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以火热激情参与建设新中国。当政府号召社会各界捐献文物时,濮氏家族慷慨大度,将名人字画、善本古书等贵重文物无偿捐献出来。现今瞻园里的一座假山,就是当年濮家人从自己花园捐出来的。而今,濮氏后人除了从事医疗卫生行业,还有的在教育界工作,他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是单位的骨干栋梁。

本报通讯员 金戈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5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