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早在嘉祐三年(1058年),他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封建统治。他两次拜相,两次罢相,以“敢当天下大事”的气概大胆改革旧制,大力推行新法,因遭保守势力竭力反对,变法受阻。晚年隐居金陵钟山半山园。元丰三年(1080年),王安石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元丰八年加封王安石为司空。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当政,尽废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死后追谥曰“文”。史载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迁居金陵后就与这座城市结下不解之缘。此后,他不仅在为父母守丧期间隐居金陵。两次罢相后,他更以金陵为退隐终老之地,前后在金陵生活的时间累计有20多年,金陵已成为他心目中的故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诗文俱佳,其中描写金陵山水的诗词就达300首左右,不少直接与今江宁有关,是他足迹遍布江宁山水胜迹之间的明证。如关于东山,他有《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九日随家人游东山》《九日登东山寄昌叔》诸诗,又有《饭祈泽诗》一诗具体描绘祈泽山寺周围的风貌,又有《题汤泉壁示诸子有欲闲之意》《南浦》《秣陵道中口占》《金陵怀古四首》等诗分别是他漫游汤山温泉、江宁河、秣陵关和牛首山等地的记录和心得。
王安石二次罢相后退居江宁府城外半山园,哲宗元祐六年(1086年),病逝于秦淮小宅。关于王安石葬地,过去普遍认为葬在半山园后。近年有关专家根据宋人诗文集和宋人笔记,考证认为王安石墓在钟山南麓东三里,即原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茔墓前有华表、坟庵,两侧有树木拱抱。不仅如此,除王安石之父王益葬于牛首山外,其家人也多葬于钟山南麓。如其生母吴氏于嘉祐八年(1063年)葬“江宁府之蒋山”。元丰三年(1080年),其弟王安国亦归葬“钟山母楚国太夫人墓左百步有十六步”。王安石爱子王雱亦葬钟山蒋山寺宝公塔院,与其弟平甫墓相距不远。王安石另一弟和甫亦葬钟山。可见钟山南麓应有一块不小的王氏墓地。洪武九年,朱元璋选中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为自已营建陵寝,遂将靠近陵寝的蒋山寺志公塔、八功德水等古迹迁走。王安石及其家族墓正在这一范围,很可能就在此时被迁走。至于所迁之地,文献中没有留下线索。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到正德四年(1509年),曾发现王安石墓。当时有个叫石岩的老太监为自己营建寿穴,苦乏大砖。有人向他建议:“近处有古冢,砖奇大。”遂拆古冢以营墓,发现墓志后才知是王安石之墓。可惜这条记载没有留下其墓具体位置的信息。到了民国初年,在江宁麒麟门再次发现王安石墓踪迹。据黄濬《花随八圣盦摭忆》云:“报载麒麟门外发现荆公墓。考其地望,虽与志乘与《清波杂志》所载不符,然志称‘安石三莅江宁,卜居钟山,子姓兄弟,多著籍焉。’人观报称,金子堰北,姓王者数十家,尚有家谱,则或有可信处……假令明初王族有人,先期徙半山之墓于麒麟门,亦非不可能。”如果这一记载不误,那么王安石及其家族墓很可能就在明初迁到了麒麟门外。不过,据江西临川发现的王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营建明孝陵时,王安石墓被迁葬临川月塘。由于麒麟门并没有发现多少文物线索,因此也不排除迁往江西老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