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云青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近日发布,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育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教师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尊师重教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新时代人民教师崇高使命。
好的学校特色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总书记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燃灯校长”张桂梅,帮助一批又一批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豁出命改变她们的命”。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南京的老校长杨瑞清,40余年如一日践行行知精神,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以“闪光教育”、劳动教育作基石,让农家子弟享受到公平教育。“中国好人”、南师附中退休教师孙宁生,年近古稀远赴山区支教,13年间将33名贫困青少年送进大学……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教育家因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境遇、具体岗位等不同,对教育和育人的具体思考与实践会有所不同,但对教育价值的坚守和育人智慧的探索却是一致的。一个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各不相同但都感人至深的事迹,为广大教师点亮了“为师之道”上的一盏盏明灯。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教育家精神是对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长期育人实践中形成的育人理念、教学方法的系统总结,更是对他们的精神风范、价值追求的凝练升华,彰显了鲜明的道德感召力、人格影响力和价值引领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成长发展,是在职业准则的基础上,明确了应有的精神风貌,树立了更高的道德追求。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愿每一位教师效法榜样、希贤希圣,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