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知识学堂>>文章内容
江南丝竹在金陵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3/25 12:55:10 作者:齐晋 浏览量:1014次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沪地区,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具有秀雅、明快、圆润、舒缓的特色,乐器简便易得,演奏灵活多变,历来雅俗共赏。一般认为,江南丝竹的创始人是陶岘。陶岘是陶渊明的第九代裔孙。文学家,生性喜欢音乐。唐开元年间移居江南,著有《陶真野集》10卷、《风月散人乐府》8卷。据《淞南志》记载,陶岘“特制三舟,极坚巧,遍游江湖。一以自处,一置宾客,一贮饮馔,徜徉山水间。生知八音,撰《乐录》八章,补乐府所缺。蓄女乐一部,逢佳山水,辄奏清商曲,自比于晋康乐焉。”当时他所创制的音乐风靡朝野,演奏清商曲时,或似蛟龙出海,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或似百鸟争鸣,婉转动听,舒缓迷人,逐渐衍成“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音乐真正形成,是在清朝末年。分布在江南地区的一代又一代丝竹高手、名家将民间乐曲、古曲进行改编加工,逐渐形成其特色。它的兴起繁荣则是在民国时期,距今已一百多年。

  甘家大院与江南丝竹

  六朝古都南京,是江南文化中心,也是江南丝竹重镇。提起南京江南丝竹的发展历程,不能不说说位于城南的甘家大院。据林克仁先生所著《江南丝竹》一书介绍,甘氏一家几代人,都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振兴,作出了令世人瞩目的贡献。其中首屈一指的是甘涛先生。
  甘涛(1912-1995),现代著名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的父亲甘贡三先生,早年就读于中央法政大学经济科。对于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擅长演奏,素有“江南笛王”之称。其先祖甘熙,是清代著名学者、方志家和藏书家,有名著《白下琐言》等传世。甘贡三(甘鑫)家学深厚、博学多才,一生爱好昆曲、丝竹,精通笛、箫、三弦、琵琶等多种乐器。常常与昆曲名家吴梅、爱新觉罗·溥侗、俞振飞等人在甘家大院切磋昆曲艺术和丝竹音乐,并且专门聘请苏州昆曲全福班艺人和笛师登门“家教”,所以他的五个子女无不精通昆曲和江南丝竹。
  甘贡三先生的二子甘涛,六岁习笛,九岁学胡琴,对各种民族乐器均有浓厚兴趣。高中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前身)电机系学习,后因病辍学,转入上海国立音专,向意大利和比利时教授学习小提琴。1934年进入中华民国中央广播电台工作,不久后担任乐团团长兼总指挥。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甘涛率“中广”乐团赴重庆曾家岩中共办事处举办音乐晚会,招待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和苏、美、英、法四国驻华大使,精彩演出得到周恩来的赞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涛先后执教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南京分校、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音乐专业。后调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教研室主任、教授。著有《江南丝竹音乐》《怎样吹笛箫》《江南丝竹演奏艺术》《二胡音准问题》《二胡运弓艺术》《二胡基本练习曲》《中国民族乐器常识》《中国打击乐器》等。他的代表作《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江南丝竹的著作。与此同时,甘涛还培养了大量民乐人才,知名演奏家孙恒柏、龚一、闵慧芬、陈跃星、朱昌耀、杨积强、周维等,都是他的学生。

  江南丝竹与昆曲

  江南丝竹与昆曲音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昆山腔原本只是嘌唱,即不用伴奏的清唱。后来,流寓于鹿城(昆山)、娄东(太仓)间的魏良辅,为南码头戍卒张野塘的歌声所打动,不仅与他定交,还将女儿嫁给他,建立了稳固的改良昆山腔的阵营。张野塘在研习南曲的同时,“更定弦索音节,使与南音相近”,并改良三弦形制,使之变得“身稍细而其鼓圆”。在他之后,三弦仍有传承。据《琐闻录》记载,一个名叫杨六的乐师,创造了一种新乐器提琴,“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两弦中,相轧为声,与三弦相高下。提琴既出,而三弦之声益柔曼婉畅,为江南名乐矣”。从此,昆山腔的演唱除了使用箫管笙笛,又加入了三弦、提琴和阮,成为伴奏乐器最多、表现力最丰富的一种声腔。
  抗战期间,甘贡三在重庆与穆藕初、项磬吾、倪宗扬、张充和等人建立渝社,扩建重庆曲社,千方百计开展昆曲活动。抗战胜利后,甘贡三、甘涛父子返回南京。1954年,他们与古琴家夏一峰,国画家、古琴教育家张正吟等人共同发起组织“南京乐社”,甘涛任社长。南京乐社成为苏南地区最有影响的江南丝竹乐社之一。

  南京白局与江南丝竹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京白局”,也跟江南丝竹有着不解之缘。作为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白局形成于元末的云锦织机房,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演员说的是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并糅入秦淮歌伎弹唱的曲调。由于唱腔丰富多彩,所以有“百曲”之称。白局表演少至一二人,多至三五人,内容涉及金陵美景、秦淮美食、历史传说、节庆民俗、方言俚语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地方特色,被誉为金陵民间文化百科全书。
  白局的伴奏,多采用江南丝竹乐器,比如二胡、琵琶、三弦、竹笛等,再配上板鼓、碟盘、酒盅等打击道具,表演生动有趣。借助于江南丝竹,白局为寻常百姓所喜闻乐见,迅速传播。                                  陈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