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老街复兴从细节雕琢开始

发布时间:2020/6/15 9:51:42 作者:齐晋 浏览量:514次

老街复兴从细节雕琢开始

□刘大山

作为南京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和商业街区,颜料坊的规划开发一直备受关注。6月11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批前公示,颜料坊地块保护与复兴项目商业部分局部设计变更。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外立面三阶马头墙改为一阶,造型也更加简洁硬朗。

相对于整个项目,马头墙的高与矮、多与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如果站在城市文化保护与复兴的层面,其内涵并不简单。正如公示中所言,此次变更“为加强城南传统风貌特色塑造和历史文脉的延续”,简化马头墙,一是对滥用古建筑元素进行纠偏,二是对城市历史信息、建筑风貌的复原。历史老街的文化复兴,就应该从雕琢细节开始。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城南一带无论是修复历史建筑或新建仿古建筑,都把马头墙作为主要元素大量使用。层层叠叠的马头墙,虽然视觉效果鲜明,富有韵律美,然而凡事过犹不及,不假思索堆砌的后果就是整齐划一、单调呆板。2012年,东南大学举办的“旧城保护的再思考”学术论坛上,专家们就对秦淮河沿岸的马头墙颇有微词——相比历史原样,现在的马头墙太多太密了,甚至成为视觉污染。

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南京民居,虽然受徽派风格影响,广泛运用马头墙等建筑元素,但这种运用是因地制宜的,添加了很多南京特色,更加符合南京人包容、务实的文化性格。例如,南京民居的墙体主要是清水砖墙,而非粉墙黛瓦,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来描述更加准确。翻看民国时期的照片也能发现,城南一带包括颜料坊在内,民居多硬山墙、少马头墙;而且即使马头墙,也很少是二阶三阶,很少有飞檐翘角。总体上看,老城南的建筑风格是多样的、混杂的、灵动的。

知名作家冯骥才写过一篇《仿古街,请三思而后行》,文中写道:“沿街两边全是新建的商铺,模样大同小异,很少顾及当地的历史特色。清一色木雕花窗、青砖粉墙、油漆彩画、牌匾高悬、红灯高挂……”现在回头看,马头墙的泛滥,同样是千街一面的体现和根由。如果采用同质化、低水平的复制粘贴,城市的肌理细节将变得面目模糊,城市的历史信息会被破坏,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也就无从谈起。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沉淀,每个城市的建筑,都应该植根于自己的历史脉络之中。在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历史、挖掘历史,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应被肤浅和流俗主导城市审美。颜料坊的马头墙,只是一个微小的改变,但希望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用心雕琢细节,城市的历史文化才会更快更好复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