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青
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名单日前揭晓,共评出获奖项目273项,南京地区共获172项。其中,一批医疗、环保等民生领域获奖项目已在相关产业得到应用,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例如,由南京理工大学牵头,联合大唐南京环保科技、南京吉纳波环境测控等公司历时10多年研究共同完成的一个项目,破解了火电燃煤催化的卡脖子难题,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16.40亿元。
再高大上的科研理念也得落地,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王选院士曾提出,高科技产业应实现“顶天立地”模式,“顶天”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是把技术商品化,并大量推广、应用;“顶天”也是为了更好地“立地”,从市场获取用户新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生产生活供给水平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进而要求研发力量敏锐捕捉需求、做出与时俱进的成果。与目标相对宽泛的基础研究不同,技术创新的目标往往比较明确,它是“需求驱动”的,必须瞄准民生市场应用需求这个“靶心”发力,以设定好的整体目标锚定方向,针对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按需”技术创新,离不开产学研的密切合作。其中,企业对民生市场应用需求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又是创新的主体,而创新也是企业生存发展、提升竞争力的生命线。今年以来,新冠肺炎对许多企业造成冲击,那些服务和响应民生关切、在技术创新方面卓有实力的企业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企业必须发挥主体作用,以应用需求引领前沿与关键共性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科技成果的策源地,亦应担起促进经济、服务社会的责任。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举措给高校、科研院所“松绑”。前不久,科技部等9部门发文试水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通过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包括在宁高校在内的各大高校,在科研中越来越多地反映出对社会民生的关切。
当然,紧盯应用需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不仅需要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也需要创新体制不断完善。此前,在创新立项和考核等方面出现过一些问题,比如把已实现的技术“新”设立为创新项目,或只关注技术在理论上是否达到先进水平,不去管产品的实际应用效果怎么样。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相关改革,正在修正这些问题,努力使技术创新对准应用需求的“靶心”。
“实用”并非一切创新的衡量标准,基础研究成果暂时无法转化为应用,这很正常。但对于应用科学、技术创新来说,仍要聚焦应用需求,围绕市场和产业做文章,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把研究做在工程中,用创新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以更多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