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怎么破?处方在此
发布时间:2020/3/5 10:14:59 作者:齐晋 浏览量:468次
疫情期间的心理问题怎么破?处方在此(下)
Q:疫情期间,有亲人去世,要不要告诉小朋友?
A:要及时、简洁、清晰地告诉小朋友亲人得病、去世的消息;让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照顾儿童的生活,给儿童安排稳定的生活和规律的生活;每天留出亲子时间,给予儿童聆听、肯定和回应,教儿童表达情绪、放松减压,一起做开心的事情;避免将自己的情绪转嫁给孩子。
Q:总是有朋友相信各种信息,作为医务人员的我即便告知事实,他们依旧表示质疑,这让我很郁闷。
A:在目前的疫情背景下,对于不太了解的事情,人们总是更容易想到不好的一面,这有利于做好预警和预防。但其实大家内心都不希望发生不好的事。另外,对于疫情过度关注的人,也容易出现各种悲观的猜测。对医务人员的信息老是不信任,其实不是因为他们觉得数据不真实,而是可能他们从其他“小道消息”等接收到的信息不一致,许多人宁愿相信各种“消息”。
可以和他们多聊聊医务人员擅长的,如何做疫情防护或者聊点生活常识,引导他们避免过度聚焦在疫情相关的谣言上。
Q:我一想起新冠肺炎就很怕,吃不下饭,有时还腹泻。请问如果不害怕了,食欲和腹泻的问题会好转吗?
A:情绪与我们的躯体反应的确紧密相关。焦虑、害怕等情绪如果没有很好的“宣泄口”,就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并表现出腹泻、便秘等情况,也会影响食欲。如果您本身没有躯体疾病和明显的外在诱因,可以通过调节情绪,来缓解这些不适。
Q:我最近一有风吹草动,就担心自己染上了新冠肺炎。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阴性,我还是控制不住要焦虑,晚上睡不着。
A:疫情期间,这种恐慌较普遍。遇到这种情况:
一是通过官方平台了解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包括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然后尊重、相信现实。
二是及时寻求援助,抱团取暖,很多人都存在类似的问题,在交流过程中可以互相帮助。
三是对自身要求过高、对周围人要求过高的人,在疫情期间的焦虑往往会更严重些,要学会放下,学会放松,告诉自己不可能面面俱到。
Q:前几天,家人与小区保安发生争执,当时我就爆发了,当着保安的面责备他。我很后悔,觉得自己控制不住情绪。
A:这是蓄积已久的情绪,正好你家人做了一件和你的焦虑相关的事情,促使了焦虑情绪大爆发。
要审视自己和家人的沟通情况,做些调整;平时蓄积的压力、焦虑过度,要找到合理的途径去宣泄。比如,增加体能锻炼,跑跑步;在室内可以摔摔抱枕、打打拳击等,定期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让情绪波动变小;循序渐进地向家人进行科普,让他们慢慢加强防控意识。
Q:我平时很坚强,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一些不好的事情,动不动就很想哭。
A:这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作怪”。平时我们会通过自我防御,掩盖自己很多真实的需求和想法,让周围的人觉得很“强大”。在疫情下,整天待在家里,这种防御就没有了,这时候潜意识里的很多东西就会呈现到意识层面,往往很多都是不好的,如对自身不满意、感到无助孤独等。
可以试试学会自我定位,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什么存在于这个社会,我想要什么,我的底线是什么……给自己设立一个问题库,从中筛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几个问题,反复进行思考,把这几个问题想透了。如果出现一些极端想法,则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Q:最近,我每天洗手都要洗十几遍,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怎么办?
A:这是一种强迫行为,其实是可以主动控制的。
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行为模式,主动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强迫性洗手为例,重复洗手时提醒自己“它又出现了”,然后刻意减少洗手次数,两三天后你就会发现不用洗那么多次手,也照样好好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则要借助家人帮助监督。如果情况仍然严重,需要向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Q:近期,夫妻俩都宅在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动不动就吵架,怎么办?
A:这看起来是在疫情下,两个人不得不见面发生的摩擦,但其实这种摩擦早就存在了,只是在特定环境下爆发了出来。
建议从现在开始:夫妻之间建立一种特定交流行为,如每天两人对视5分钟;如果两个人都想改变,可以趁着这段时间多聊聊,说一说共同的目标、有什么困难,将来的需求和希望;交流也是一种互动艺术,要多培养和学会说话的技巧。
Q:以前孩子白天在幼儿园,就晚上带一带他,现在一天24小时带着他,快被“神兽”逼疯了,怎么办?
A:成年人的节奏很快,很多人的耐心被磨得消失殆尽了,而小孩是无忧无虑的。其实可以正好趁着这个机会,立一个家庭的规矩,告诉孩子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另外,如果孩子想玩,就让他玩透,陪他玩,怎么玩很有讲究,尤其是对低龄化的小孩,可以进行一些益智类的游戏等。当然,无论如何每天留给自己独处的时间,放松一下。
(来源:上海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