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

发布时间:2016/6/1 9:03:06 作者:齐晋 浏览量:526次

“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之二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

【家训解读】

行知园,坐落在南京北郊晓庄的劳山脚下,是为了纪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学者陶行知(1891年—1946年)而修建的。陶行知墓即在行知园内。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毕生的行为准则。

陶行知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曾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提出要“让每个中国人都受到教育”。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人要有大爱,爱人类、爱国家、爱人民、爱家庭;人要有一颗赤子之心,奉献社会,不求回报,让人生在爱的奉献中闪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人师者,不只是教书识字,更应教导求学者追求人生真理;为学者,不应只是读书,更应学习人生之道,涵养真善美的人格。

——摘自陶城所著《陶行知的一家》

【家风故事】

1914年,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他留学美国,在伊利诺大学攻读政治硕士学位,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

1917年秋,陶行知回国,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他脱去洋服,换上草鞋,在南京城北、燕子矶畔老山下的小庄村创办“南京市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来,他把小庄改名为“晓庄”,把老山改名为“劳山”,意寓天将拂晓,日出而作,也彰显了他为中国现代教育开出一片崭新天地的宏伟志向。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初期经费多来源于他的稿费。有一次,他把收到的1万多元稿费锁进家中柜子里,其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四分之一给家里用?”陶行知想了想,说:“这钱要作为办学经费。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

陶行知对家庭、对子女的爱,深沉而厚重,但秉持“损己舍家为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他并不能时刻相伴家人左右。他对家人的爱,更多的是通过书信来表达。

其长子陶宏说过:“如果说父亲对我们有什么教育的话,恐怕大部分都是从书信以及他的生活与他的事业中体验了解。他虽然很少有机会直接教育我们,但是其影响却较之所谓一般的教育更为深刻。”二子陶晓光追忆道:“作为老夫子的孩子,我们和他相处的日子是不多的。不在一起,书信就成了我们联系的主要工具。他给我的信是我的珍宝,宝中之宝。”

【后人风采】

儿孙自觉传承家训遗风

陶行知一生育有4子,他们自觉践行“爱满天下”的家风,为传播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作出了贡献。

陶行知长子陶宏,参加了陶行知在国内的大部分教育活动。陶行知去世后,他调到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任教,后在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工作,成功地研究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是中国感光化学学科奠基人和开创者。

次子陶晓光,20世纪30年代与表叔曹子云一同自行组装了手提式直流无线电收音机数十台,带着发电机与放映机到农村为农民放电影。20世纪80年代,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级干部、无线电专家。

四子陶城,于抗战期间在上海积极宣传抗日,和其他青年共同创办《抗日每日战报》,还参加了上海童子军。新中国成立后,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工程力学教授。

本报通讯员 周鹃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30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