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刘禹锡与南京有着很深的渊源,其创作的《金陵五题》七言绝句,《石头城》《乌衣巷》等名篇传诵至今。
如今,高淳还生活着一支刘禹锡后人。刘氏宗祠里的历史文化遗存,无声讲述着千年以来他们传承祖德、秉礼守义的家族记忆。
【家训解读】
“勤创业”:家族子弟应勤劳苦干,贵在勤勉,富在自强,切莫闲浪。
“崇教育”:家族子弟应以读书明理为上,切不可娇生惯养,败坏家声。
“尚节俭”:家族子弟应勤俭持家,戒奢戒淫,本分做人。食一粒米须念农夫之苦,衣一缕布当思织女之勤。
——原文摘自《中山刘氏家谱》
【家风故事】
高淳区阳江镇小花村及周边区域,生活着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后裔。
《中山刘氏家谱》记载,北宋时期,刘禹锡五世孙刘政为躲避战乱,携家眷迁溧水,后其孙刘宰定居高淳。现刘氏家族在南京高淳后人有数千人,因刘政自号“中山”,被统称为“中山刘氏”。
千年以来,刘氏家族人才辈出,有进士14人,其中探花1人、翰林2人。
小花村中山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2009年重建。
父子忠臣双双以身殉国
刘绾,刘禹锡八世孙,是高淳小花村刘氏始迁祖刘宰第三子。
北宋绍圣甲戌年(1094年)刘绾登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刘绾被授予滑州(今河南安阳一带)安抚使。靖康元年(1126),金军大举南下,刘绾与其长子刘规一道守城拒敌。由于敌众我寡,滑州城破,刘绾身负重伤。他和儿子刘规在金兵即将攻入府衙时,双双面朝京城方向遥拜,在府衙中堂自缢,以身殉国。后来,南宋朝廷下旨追赠刘绾为中书门下参知政,赐谥号“忠愍”。
不畏权相的铮铮御史
刘应炎(1237年—1321年),宋咸淳戊辰年(1268年)中进士,授予御史职位,主管地方监察工作。
任上,他不畏权贵,秉公办事,多次上书弹劾贪官,并举荐贤才,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当时宰相贾似道结党营私,一心想拉拢刘应炎为己所用,甚至登门拜访,许诺为其升职。刘应炎婉拒,从此贾似道对刘应炎怀恨在心。后刘应炎被贬为湖广景陵知县,不久再贬为雷阳驿丞。最终,刘应炎愤然辞职,挂冠归隐,回到高淳老家,并作《悲歌》诗以明志。
回到高淳后,刘应炎在屋周围种植花草、桑麻,过着闲情逸致的隐士生活,并加盖了3间房子题名曰“书隐斋”,收集整理留下来的几千卷书籍。同时,在家中开馆讲学,著书立作。
【今人风采】
小花村走出的援外功臣
如今,高淳小花村有4000多村民,村民大多姓刘,为“中山刘氏”之后。
刘逸(1935年—1967年),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保送至工农速成中学和复旦大学读书。1963年毕业后,在原水电部水利水电总局外事处工作。1967年4月,刘逸婚后十天即奉命赴缅甸参加对外援助工程建设,后在当地壮烈牺牲,献出了年轻生命。当年6月底,他的遗体被护送至北京时,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和数万名群众聚集在机场迎接。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宝山公墓。
本报通讯员 刘建军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