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新年到来后的首个月圆之夜,其中的吉祥含义自不待言,所以就被确定为“上元节”。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上元节”又称为元宵节,是一年中继春节之后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民俗节日。
古代的江宁地区,六朝以来就是江南文枢之地,上元节猜灯谜之俗自然在民间大为盛行,也是一项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猜灯谜原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文字游戏,起源于春秋时期,当时叫“隐语”,汉魏时始称“谜”,南宋上元节期间,有人将谜语写在灯彩上,悬挂出来,让人去猜,有的还标注了奖励,自此渐成风俗。《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由于灯谜难猜,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灯谜也被称为“灯虎”、“文虎”,猜灯谜被称作“射虎”。与猜灯谜相仿的还有同样源自南宋的赏灯联,即在大门、灯市或其他繁华热闹之处悬挂写有各式内容的壁灯楹联、门灯楹联,既有炫耀文采的意味,也有以联交友的作用,为元宵灯节增添了文化情趣。猜灯谜与赏灯联,不仅是一种娱乐,其中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
观花灯、猜灯谜和赏灯联这三项活动,俗雅并行,集中体现了江宁地区元宵节期间的民俗特色。一般来说,在江南地区,过了正月十八落灯后,整个春节的欢庆期才算完全结束。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有传说是汉朝文帝时为庆祝弭平“诸吕之乱”而设,意在与民同乐。另有记载称,汉武帝时,对太一神(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祭祀就定在正月十五,故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据史料记载,元宵节在汉代只有正月十五一天,唐玄宗在正月十五前后各加一天,北宋时期是“起于十四,止于十八”,到南宋时又加十三日为“试灯”,形成了“上灯、正灯、落灯”的习俗。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包括江宁在内的京城地区更加繁华热闹,又规定元宵节为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灯十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