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听从内心的召唤

发布时间:2015/3/4 8:43:36 作者:齐晋 浏览量:236次

听从内心的召唤

苏格拉底说过:“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存在而食。”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明白生存才是根本呢?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或许很难做个像陶潜那样隐世高人,但如果走向另一极端,尘封内心的净土,开始习惯沉醉于麻木的、机械化的生活,那又是不得不让人心生警惕。

如周国平所说,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听不见灵魂的声音。在现代社会的浮躁和紧张中,不乏有人就像一棵忘记生命的树,在被浇水、施肥的同时,在成长、结果,但却恰恰忘了开花。这种风气不仅在整个社会蔓延,就连最原始、最纯洁的文学都未能逃过此劫。

有某某作家未满三十,便已有了十几部“宏伟著作”。这样高产的年轻作家,真的能被冠上“天才作家”的称号吗?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不曾经历过情感的历练,可能会有木心、余光中那样的深邃吗?想来,这种作家大多也只是名利场上的受害者,为名利所驱使,不惜堵住听从内心召唤的耳朵,过早地去追逐世俗,取悦那些肤浅的读者,最终文字生涯也只能惨淡收场。

再看看那些留下宝贵精神财富、让子孙后代受益无穷的前人吧!巴尔扎克花近二十年完成《人间喜剧》,曹雪芹花一辈子留下了未完成的《红楼梦》,陈寅恪花十年写下了《柳如是别传》,这些资深文豪何曾想过要赢得世人认同的目光?要获得丰厚的回报?要功成名就?

即使鄙陋如我,也一直觉得,用笔写出来的文章当真实,过分的艺术假想只会使文章虚伪。听从内心的召唤,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直捣心灵。用金钱做包装的文字纵然一时得到热捧,也终是昙花一现,如天际滑过的一颗星,过去了,便无人会再提及。

真诚地希望每个文学人都能脱掉市侩的鲜艳外衣,摆脱名利的强大磁场,听从内心的召唤,用饱含积淀和生命力的文字为世人留下能够警醒世人、惠泽心灵的传世之作。

上一篇:鸡声茅店月

下一篇:沉默是面护心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