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中心快迅>>文章内容
孙大和的养蜂故事 | 韩仁芳专稿【公益宣传】

发布时间:2025/4/14 8:58:36 作者:齐晋 浏览量:68次

       孙大和是江苏南京湖熟街道养蜂专业人。他从小家境贫穷,9岁时,父亲离他而去。初中未毕业,回家务农,支撑母亲的脊梁。单靠种田耕地,实在无法将生活过好,一年拼死拼活劳动,收入仅400元。母亲急,一个精明的小伙子,不能在家耽误了,他也想通过努力,发家致富。既然读书不行,那就从其它行业着手。世上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说不定哪行专业合他胃口。母亲和他想法一致,学门养家糊口的技术。

      母亲去了娘家,跟他舅舅商量,能否教他养蜂。舅舅是看着他长大的,认为他为人不错,同意收徒。

      刚开始,他摸不清蜜蜂性情,被蜇得鼻青脸肿,真是粥烫人,饭噎人,行行都不易。 

      舅舅知道后,手把手教他做好防护,讲蜜蜂世界是个神秘的王国,蜂王做着“皇帝”,不外出采集花朵酿蜜,吃王浆,无数“仆人”工蜂为她而忙,只有一个任务——产卵。一只好的蜂王,一天一夜产卵三千多粒,达到她本身重量的10倍。一箱蜂只有一只蜂王,工蜂是发育不全的雌蜂,生下来只吃三天王浆,之后吃花粉和蜂蜜,负责采集,一般不会蜇人,只有遇到伤害她时,会拿生命来抵抗,蜇人一口,而后牺牲。标准的蜂箱是一箱八框,在中间夹块板,有两只蜂王,王与王同箱不碰头,避免了争王打斗,能产卵六千多粒,繁殖出来的采蜂体质好,追花夺蜜能力强。

      舅舅把看家本领教给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渐渐喜欢上了一只只可爱的小蜜蜂,并与之建立了深厚情感。

      他带着蜂,走南闯北,哪里有花源,就去哪里,跑山谷,进林子,向着远方,饥一顿饱一餐,夜宿凉风。每到一个地方,先考查一下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再放蜂采蜜。他虽识字不多,但懂得蜜蜂采什么花酿什么蜜很重要,凭着他的养蜂技术,第一年就取得了一点小确幸,一把银子哗啦啦响,八千元,离万元户不远了。

      他31岁那年,像别人嘴里说的一样,风华正茂,青春无限,过着小康生活,却因长期在外辛苦和劳累,患上了尿毒症,出现视网膜脱落并发症。贤妻陪他跑遍各大医院,找遍名家和民间偏方,花去巨额积储,病也未好,他被打回原位,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依靠喝蜂王浆来自我救治,坚持了几年,病情逐渐好转,最终完全康复。他近一步懂得蜂产品的好处,有了做蜂产品的计划,有了讲好小蜜蜂文化的决心。

      他不再去远处的地方放蜂,经过了解探查,深知周围几十公里范围内没有工业污染。百姓种植的油菜、玉米、西红柿、芝麻、茶叶等都是优质的蜜源。随着城市化的进城,原有大片的油菜、水稻、蔬菜和棉花田,被商业楼宇、工厂、公交道路、公园、绿地和居民小区所代替,蜜源被多样分散,且总量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地方上的资源,他种了几百亩油菜和向日葵。当春天的清晨第一缕阳光投射到湖熟  乡村,大地生机勃勃,连着几个好天气,油菜花像金子一样亮,蜜蜂在里面穿梭打滚,频繁回巢吐蜜,他喜上眉梢。秋天向日葵向阳转,小蜜蜂勤快地追随,他乐在其中,真正认识到小蜜蜂大产业,大健康,大环保。

      他一边扩大蜂场,一边了解蜂产品通过加工,能增加百分之二十到五十的收入,但困难重重。他在各方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掏出家里钱,注册商标,登记营业执照等,一步步走入深加工的道路,找书本、拜师傅学习,请来几个人,办起家庭小作坊。他亲自闯市场,打开门面,将蜂产品做起来。

       他组织附近的养蜂户,互相交流提高养蜂技术,蜂产品合在一起销售,能增加百分之十左右的利润。在他的带领下,他们于2007年成立了江宁蜂业协会,在江宁工商部门领取了营业执照,成立南京西洋湖养蜂专业合作社,是当时江宁区乃至南京市唯一一家养蜂成员组织的产业合作社,他为董事长,一个农家人,成了一只金凤凰。

       自2007年以来,合作社成员由108户发展到135户,蜂群从2.1万群发展到2.38万群。同时,他投入400万元建起标准化的生产:车间400平方米、仓库800平方米、化验室和办公区400多平方米,购置所需的生产设备及化验设备  ,2008年顺利通过检测部门的验收,领取了生产许可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西洋湖牌”产品走出南京,走出江苏。

       他要求自己“走出门”,多参加专业会议,把有成功经验和有经营管理、生产、营销的人才“请进门”,虚心学习整合,用到实践中去。从自身做起,刻苦研究养蜂技术,养好蜂,养强蜂,蜂产品的原料不得掺杂使假,蜂产品的加工严格按照标准生产,通过了农业部门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每年的检查合格率百分之百。

       养蜂合作社处于湖熟街道,政府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的重点区域,结合自身优势做大做强,引领闲散人员致富,招收本机构百分之九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人员,吸纳纯农户近500人,进行蜂产品原料的采收及深加工。作为领头人,一人富不为富,共同致富才是他的义务和责任。  

       2013年,从小受他影响的女儿孙艺轩学习养蜂技术大学毕业,没有犹豫,回到农村,他如虎添翼,第一件事建议他做强品牌,把蜂产品卖到全国。2014年,女儿在淘宝上注册了以“西洋湖”为名的网店,改变了超市销路单一的问题,还丰富了蜂产品,研发蜂蜡唇膏、蜂蜡驱蚊膏等衍生物,建议他建立蜜蜂文化科普馆,实现从卖产品到传承蜂文化的跨越,与他多年的考虑不谋而合。

       科普馆以蜂文化为内容,以科普为载体,分六个区域,并实施配套了一个养蜂示范蜂场,周围种植了许多花,如月季、蔷薇等,为游客们观赏的第一站。只见小蜜蜂们迎着芬芳,亲吻花蕊,诱得游客们心花怒放。 

       移步到科普馆,孙大和在里面等待,讲解科普馆是他一生精髓,以图片、标本、模型和实物等方式展出,内容包括蜜蜂的起源和演化、养蜂史和蜂文化、中国养蜂业的生物学特征、蜜蜂与科技文化艺术、蜂产品生产、蜜蜂为农作物授粉增产、蜂产品的保健和蜂疗等,蜜蜂文化展演充分蕴含科普教育功能,游客们从录像播放中看到巢内亮晶晶的蜂蜜,发现蜜源的蜜蜂在巢脾  上兴奋的跳舞,收获归来的蜜蜂正在卸载花料,个种最大的蜂王正在产卵的有趣情景。游客们纷纷掏钱买各种各样的蜂产品。旅游业的成功,每年带来几万元利润,也带动了周边旅游业的发展。

       科普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着力成为中小学生物学的课外活动场所和爱科学学科学的园地,培养中小学生对蜜蜂的兴趣,满足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兼以蜜蜂的“品格”对他们进行高尚情操的熏陶。 

 1.jpg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