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知识学堂>>文章内容
心跳里“隐藏”着 不少生命危机

发布时间:2021/4/30 10:24:44 作者:齐晋 浏览量:579次

叶行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现为江苏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心脏起搏分会常委,江苏省医师协会心律学专委会常委,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医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心血管疾病诊治三十多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擅长处理各种复杂性心律失常的诊治。主持开展该院心电生理检查与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消融手术及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主持完成各类快速性心律失常消融(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术逾3000多例,植入心脏起搏器3000多台。专家门诊时间:周五上午。

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人,你是否尝试过走近他的“心”、读懂他的“心”?其实,有时候读懂他的心跳,比读懂他的心中所想更为重要。本期名家访谈就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叶行舟告诉您一套“心律失常界”的系列“黑科技”,化解那些不同心跳节奏下所“隐藏”的危机。

心跳过缓:

心脏起搏器解开“慢”的难题

在临床上,常把人体的心跳次数小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心跳过慢。心动过缓的原因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窦性心动过缓是最常见的心动过缓,常见于某些生理状态,如老年人、运动员心率、夜间睡眠状态;也可见于病理状态,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等。轻微的心动过缓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能不用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有时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

医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起搏器的改变。起搏器是一种精细的电子植入装置。目前,作为首届进博会上的“明星”,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不同于传统的起搏器,不需在胸部皮肤下面安家,也就无需在胸部切口,可避免相关并发症。它的体积仅为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植入后人体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肩部活动不受限制,预估平均寿命达12年。同时植入后还能够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可满足患者其他疾病诊断的需求。如今,新型的单腔起搏器、双腔起搏器也可核磁兼容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在心脏起搏器领域,起搏方式的改变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左束支区域起搏技术,可以改变起搏位点,将特殊的电极通过右心室旋入左心室心内膜下左束支传导束上,实现电信号跳过传导阻滞部位,直接进入左束支的“高速公路”,实现心脏的再同步化。

心跳过快:

人工智能助力消融治疗技术的革新

心跳过快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超过正常范围,一般是指大于100次/分钟。引起心跳过快比较常见的原因可以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功能性的原因包括运动、情绪激动、长期失眠等;器质性的原因包括阵发性室上速、房扑、阵发性房颤等。若心率过快是由房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心律失常疾病引起时,患者有较高的血栓栓塞风险。

目前,治疗室上速、房扑、房速、房颤、房早、室早、室速等,都可首推经导管消融术,比如射频消融、冷冻消融等,具体的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射频消融术属于其中的一种,通过穿刺血管,把电极导管送入心脏的相应部位,先检查确定引起心动过速的机制和异常结构的位置,射频消融是在该处释放射频电流,使局部产生高温,通过热效能,使之发生脱水、干燥、坏死,达到治疗的目的。手术仅在局麻下进行即可。这种射频电流损伤范围往往在1—3毫米之间,并不会造成机体危害。射频消融术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手术,术中局麻,患者全程清醒,手术创伤小,无需缝合,患者恢复快、痛苦少,术后复发率低。

近年来,射频消融不断改版升级,传统的射频消融术往往通过X线来指引手术操作路径,如今的射频消融可通过三维形式在电脑上重建患者心脏立体的动画模型,并通过自动化软件实现心脏的精确定位,从而快速、直观地找到靶点。再加上AI模块的配合,进行消融指数的自动化计算,实现更加充分、有效的治疗。

心脏乱跳:

除颤器可大大降低猝死的发生率

患者在平时如果发现心脏不规则乱跳一阵,很有可能发生了早搏、房颤等。不少患者在早搏的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只是会感觉心脏不规则乱跳、心悸。对于轻度的早搏一般可通过药物治疗进行调节,甚至有些不需要治疗,早搏过多则可行射频消融治疗。

心脏乱跳里面最严重的是室颤,表现为猝死。发生室颤时,心脏在乱颤动,丧失了泵血功能,人体将即刻意识丧失,如果在医院之外发生,生存率极低,往往小于1%,人体会在数分钟内死亡,就算发病时间很巧,发生在医院内,身边有医护人员,抢救成功率也不高。因此,针对猝死高危患者建议植入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以预防猝死的发生。

ICD是一个埋在人体内的高度智能化的自动除颤器,它能够每时每刻监测人体的心脏跳动,人体心脏一旦发生室速、室颤恶性心律失常,ICD能够第一时间自动识别,并即刻自动根据心律失常发作类型不同,一分钟内启动不同治疗方案。有了这个植入人体内的除颤仪,患者在任何地方都能接受有效的救治,相当于在心脏上安装了一个“保险”。

通讯员 王倩 程守勤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钱鸣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