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区教育>>市民学校>>文章内容
弘扬时代新风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1/4/13 14:29:13 作者:齐晋 浏览量:826次

大篷车走进乡村宣讲政策理论、志愿服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移风易俗改变传统陋俗……随着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有活力,切实发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助力。

理论宣讲大众化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要任务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落地生根。各地创新宣传形式,有的把党的创新理论编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顺口溜、快板等,有的开发短视频和游戏软件,有的开通理论宣讲大篷车,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理论做成最对群众胃口的“农家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成立“理论转换厨房”,把内涵丰富深刻的理论做成群众爱吃的“农家菜”,喜闻乐见、有益有趣,吸引了大批群众。宣讲者从理论名家到机关干部再到草根群众、百姓名嘴,多元化的宣讲队伍带来了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内容。九台区在互联网平台上开发了60余个理论学习产品,让群众点点手机就能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在线下以“理论大篷车乡村行”的形式,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宣讲500余场。

山东省龙口市董家洼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村里的小广场设置了学习之路,村民们茶余饭后都到这里来健身散步,聊聊国内外大事小事,总会有所收获。村宣讲队精心搜集创作,每天上午10点用“大喇叭”进行趣味直播,把理论政策和防疫知识编成山东快板、顺口溜、打油诗等,用老土话讲大道理,赢得村民点赞。

服务群众精准化

基层工作大多是繁琐小事,但却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瞄准群众的急事、难事、烦心事,提供精准化服务,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成效,赢得群众的赞誉和支持。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推进“十必联”,组织13680名农村骨干志愿者包联134550户农户,每月上门走访,通过微信、电话随时听取群众诉求,群众家中有喜事、丧事、难事、急事,及时提供上门服务,基本实现户户到、时时联、事事帮,帮助群众解决各类急事难事7800余件。2019年全区信访量同比下降16%,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农民精神风貌明显改善。

安徽省天长市外出务工人员众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服务温暖民心”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全市有3500多名志愿者与困难家庭人员结成“一助一”或“多助一”对子,给老人买菜送药、为孩子举办课外阅读班、帮残障人士打扫卫生、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丰富多彩的贴心帮扶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吹响志愿者“集结号”。北京市海淀区组织680多名文明实践志愿指导员、69名榜样人物,带领1000多支志愿队、8万多名志愿者通过线上线下开展社区值守、文明引导、买菜买药、心理咨询、关怀帮助等暖心志愿服务,涌现出一大批“最美逆行者”,塑造了“永定路上蓝马甲”等志愿服务品牌。

移风易俗常态化

乡风文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工作,针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环境污染等不良现象,疏堵结合,教育引导乡村居民摒弃陋俗,追求文明新风尚。

2018年5月,浙江省诸暨市被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市。诸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尤其是狠刹请客浪费之风。各村普遍订立村规民约,为红白事酒宴订立开支上限;普遍成立红白理事会,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婚事提前介入、白事第一时间上门,甚至主动担当“服务员”“记账员”;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建立公职人员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得到了扭转。据统计,仅去年一年,诸暨市通过遏制大操大办就为百姓减负10亿元。

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风气清起来……一位基层干部说:“只有实实在在给群众解决问题,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展望未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必将更好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助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