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知识学堂>>文章内容
震惊朝野的明代会试第一案

发布时间:2021/3/26 14:50:36 作者:齐晋 浏览量:796次

        明清时期,金陵曾分别是全国会试、江南省(今江苏、安徽、上海区域)乡试所在地。明洪武三十年(1397),京城(今南京)还曾引发了一场震惊朝野的特殊文案——南北榜案。这一被称为明代科场第一案的特殊案件,最终以十余人含冤被杀而收场。  

朱元璋授权刘三吾主持会试  

    明初政局安定不久,朱元璋十分重视科举考试,视之为网罗天下人才、稳定天下人心的一大措施,在他晚年时发生的“南北榜”案,便是他这一政治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  

     说到此案,不能不先介绍一下其“首犯”,当时已80多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刘三吾是湖南茶陵(今茶陵县)人,在当时可谓大儒,元末时曾任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以清正著称于世。洪武十八年,73岁的刘三吾经人推荐入见朱元璋,召见结束后,朱元璋十分满意,则授其左赞善(太子属官),不久,很快又升翰林学士。当时天下初定不久,正赶上制定各种规章法律,刘三吾多次参与这些工作。此外他还主编过《环宇通志》,这是今天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他与汪睿、朱善被朝中称为“三老”。刘三吾为人清正率真,不怀成见,自号“坦坦翁”。洪武十九年,监察御史王朴因屡次与朱元璋辩论是非,引得朱元璋忍无可忍,最后恼羞成怒地下令杀了他。临刑前路过史馆时,王朴竟大呼:“汝士刘三吾志之,某年月日,皇帝杀无罪御史朴也!”可见人们把史馆和刘三吾本人已视为公正和敢于秉笔直书的学者。  

      然而,洪武三十年,恰恰因为刘三吾的正直无私,激怒了朱元璋,竟差点惹上杀身之祸。  

北方落榜生大闹京城  

    洪武三十年二月,会试开始,那时夫子庙旁仅供县试、府试所用的“贡院”占地不大,规模还很小,会试是在小教场举行。经一个月角逐,三月初五,即是三年一次的会试放榜日期。这天天刚蒙蒙亮,张榜处早已是黑压压的人群。不久,放榜时间到,随着一片震天响的爆竹声,众人定睛一看,上面共有51名考生的名字。第一名状元为陈安,依次尹昌隆为榜眼,刘鄂为探花……人群中顿时一片喧哗。接下来,一些细心的考生突然发现:皇榜提名者,竟全是南方人,一个北方籍考生也没有,这一来北方籍考生禁不住群情激愤,许多人怒火中烧,忍不住拾起地下泥块,接二连三向皇榜投掷,并且煞有介事地大声指责,是主考官“(刘)三吾等南人,私其乡”。意即主考官刘三吾等人有私心,有意偏袒南方考生,随后落第的考生成群结队,从小教场来到主管科举考试的礼部门前,高声抗议,并要求与考官们对质。礼部官员慌忙出来解释,劝说,无奈抗议者情绪已如火山爆发,劝慰丝毫起不了作用,在此情况下,礼部只得请来“皇家警察”——锦衣卫弹压。然而面对大批愤怒之极的士子,“警察”们竟也束手无策。很快,京城的街头巷口又贴满了匿名传单。传言纷飞,有说主考收了钱的,有说主考搞“地域歧视”的,整个京城一片喧嚣。  

       眼见风潮不断扩大,朝中先后有十多名监察御史上书朱元璋,要求彻查。朱元璋的侍读张信等人,也怀疑此次科举考试有鬼。  

朱元璋收服北方士人之心  

       朱元璋穷人出身,一生最痛恨的就是“贪污腐败,营私舞弊”,于是立即下诏召来主要负责人刘三吾询问是怎么回事,一贯为人清正的刘三吾坦然应对,指天发誓,本科会试取士都是经过再三认真挑选,本人及有关官员决没有如外界所传受人情请托。他分析说,之所以出现录取生中全是南方人这一“奇怪”现实,实因为早在北宋灭亡后,大批的北方文化精英南逃,使南方文化开始了长足发展,南宋灭亡后,元王朝一度废除科举制,虽然后期重开科举,但汉人的录取比例极少,而且科举出身的官员,在元王朝政府中的地位也极低,北方的中原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以致民不聊生,生产水平低于南方,在教育、文化方面与相对经济较繁荣,文化较昌盛的南方相比,举子们的文化素养显然也低于南方。而且考卷都是密封,考官们不可能知道考生的籍贯,要说考官们照顾一两个人还有可能,但如果说要全部把南北分开而评卷显然是不可能的。  

       朱元璋听了分析觉得言之有理,但原本元代政治中心在北方,明初,北方许多士人一直在观望徘徊,迟迟不愿依附明王朝,朱元璋认为,用科举收服北方士人之心是当务之急,眼下若纯粹以文章好劣录取士人,一些落后地区士子将永无出头之日。所以他要求刘三吾选录几位北方举子以安定人心。但秉性耿直的刘老先生居然不买万岁爷的账,依然坚持以才取士,一怒之下,朱元璋将刘三吾赶出宫城,又传旨副考官纪善、白信蹈停职。随后下诏,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其中即有曾怀疑此次科举舞弊的张信,还有以“忠直敢言”闻名的周衡、黄章等人,主持考试复审,并令南方中榜者宋琮协助查办此案。  

十余人成为刀下冤鬼  

       一干人全心投入试卷的复审工作中,连续20多天关在室内认真阅卷,不回家,不与任何人接触。紧张的复审工作结束后,“调查小组”才确信,刘三吾等人阅卷是公平公正的,所录取的51人皆是凭真才实学荣登皇榜的。为了慎重起见。张信又抽出了一些落榜生试卷呈上,请皇上过目。应该说,张信等人这项工作已十分谨慎了。不料,消息传出,遭来了北方考生的一片指责,皆言这是刘三吾授意张信等,故意将“陋卷”上呈皇上,急得张信等人有口难辩。更要命的是,在向朱元璋汇报复审情况时,心无杂念的张信竟明确表示,北方生考卷确实不如南方生考卷,这无疑大大触了皇上的“霉头”。而朝中许多北方籍官员也纷纷抨击,要求再次选派得力官员第二次重新复审,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朱元璋原本“雄猜好杀”,眼下不禁怒火中烧,他认定这些官员都在官官相护,联合起来跟自己唱对台戏。断然下令,将刘三吾、纪善、白信蹈、张信、宋琮等一干人缉拿下狱,严加追问,并施以酷刑,严刑逼供下,这班人皆被打成了早已被杀的“逆臣”胡惟庸、蓝玉的余党。安抚北方人心,最后仍将在案人员处以极刑:纪善、白信蹈、张信等十多人被处以死刑,刘三吾此时已85岁,念其年老免死,发往边疆充军。会元(会试第一名)宋琮同样充军(有说以行贿罪被杀)。  

       处理完此事后,朱元璋亲自上阵,当年6月,策试下第考生,选出了“文理优长者”61人,然后又经过殿试,这次擢河北韩克忠第一,开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名单:61人中榜考生竟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当时人们称这一年科举取士为“南北榜”或“春夏榜”。到明仁宗时,即设立了南北卷制,南卷取十之六,北卷取十之四,以取得地区间的平衡。                      赵子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