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金陵闹元宵的灯与戏
发布时间:2021/2/8 9:35:00 作者:齐晋 浏览量:765次
元宵,农历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最为热闹的一天。张灯结彩,迎春演戏,构筑起了万众狂欢的节日气氛。明传奇《金雀记·玩灯》的曲词说:“灯市无双,看了这灯市无双,恍疑是海上山、蓬莱方丈,好一个锦绣排场。遇良宵、逢丽景,止不住心情豪放。”辛苦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以狂欢作休憩。日夜之差、男女之防、雅俗之分、贵贱之别,在狂欢中全都被颠覆了。
元宵节赏灯,由来已久。唐玄宗时的灯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为期三天。宋太祖时加上十七、十八两天,变成了“五联灯”。南宋理宗时在十三日“预放元宵”,张灯连续六天。而到了明代初年,朱元璋定都金陵,“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放灯十天”。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大街小巷无不张灯结彩,庆贺新春。
利玛窦眼中的焰火与灯笼
公元1608年,访问南京城(今南京老城区)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礼部尚书王忠铭的热情邀请下,赴尚书府度过了他在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对于“精彩的焰火施放和精巧的灯笼展示”,利玛窦赞叹不已。后来他在自己的游记中着重指出:“这种特殊的表演,在公众庆典中是相当普通的,其中并没有附丽任何迷信的成分。”
明清时代的南京城乡,社庙设桥灯、塔灯,到处灯火辉煌。孩子们扮演着戏文里的角色,围绕通明的纸灯载歌载舞。男女老少纷纷出游观灯,很多人提着绘有戏曲人物的纸灯,纷纷前往庙观看演出。戏文在舞台上演唱,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回应,一直欢闹到深夜才会散去。
当时,对于元宵节的狂欢也有人提出批评:“为灯事嬉娱,为臣子堕职业,士民溺声酒张本”,建议“禁绝”。但不少有识之士认为,这是根本不懂得孔子“一张一弛”学说的重要。让老百姓充分释放情绪,社会秩序才能得到很好的调剂。明代文学家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记载,他曾与朋友谈及“灯市之丽”,席间“有一二官人自号清节者极恶之,以为伤财废事无过于此。”张大复当场予以正色反驳:“清素可以持身,不可以御俗;俗尚清素,终是衰飒气象,雍雍愽大之世当不尔。”元宵节庆是世风民气的象征,只想节财省事,反而会禁抑世风,消蚀民气。
元宵佳节的放纵之“闹”
在每年元宵节这个普天同庆的日子,不仅州官能放烟火,也容许老百姓点灯,人们便“相偷为戏”。《魏书》中有关于“禁十五日相偷戏”的记载。在明崇祯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里,则载有北方金元两朝,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字。有一些地方,妇女们在元宵节观看灯月“走三桥”,是为了免除百病。而偷摘人家的菜叶,拍打肩背,会更加有效。如果女子偷窃到了别人家的猪食盆,遭到主人诟骂,心里还会感到很高兴,因为这是生男孩的征兆。
到了明清时期,对于元宵节的“偷窃”行为,人们仍然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相偷为戏既然是一种大家参与的民间习俗,偷东西与放小偷,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在火树银花、明月逐人的元宵节,人们并非为了彻底摆脱日常法度与礼典的规范,而只是故意挑逗这些约束,使得元宵节的“闹”愈加带来欢笑。
元宵节昆曲艺人的“灯头戏”
灯,是元宵节的象征。制灯、放灯、赏灯、咏灯,串连起男女老少的满心欢愉。昆曲艺人把元宵期间的演出,称之为“灯头戏”。正月初二开锣,唱到正月十二,是“前头灯”;正月十三唱到十八,是“正灯头”;正月十九到二十,是“后灯头”。在这半个多月中,戏班所赚的钱,无疑会比平常多得多。在南京秦淮河畔,艺人们早早做好准备,上了戏台演得格外卖力。他们所选的剧目主要是《西楼记》《西厢记》《牡丹亭》中与元宵节喜庆团圆氛围十分契合的折子。在正戏演出前,往往会加演小戏,俗称“元红戏”。开场时,庙里撞钟击鼓,戏台上“打十番”,旷场上人头攒动,令人体味盎然的春意。
元宵节作为一个盛大节日,必然会聚集人们的喜怒哀乐。许多传奇作家以此为题材,创作出不少佳作,折射人间的悲欢离合。冯梦龙在《喻世明言》中说:“只为这元宵佳节,处处观灯,家家取乐,引出一段风流的事来。”有人因元宵狂欢而失散,有人元宵观灯时不期而遇,有人在灯红酒绿下遭受暗算,有人在烟火阑珊中破镜重圆,人生的际遇正是如此呈现曲折离奇的戏剧性。
明末戏曲作家阮大铖,是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徽枞阳县)人。明亡后,他在福王朱由崧的南明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长期生活在南京城。他一生所作传奇十一种,比较有影响的是《春灯谜》和《燕子笺》。《春灯谜》描写宇文彦元宵节观灯,韦节度女儿影娘女扮男装,也去观灯,由此衍生出种种曲折离奇、颠倒错乱的情节。我们从中可以领悟灯与戏的奥秘。
汤显祖万历十一年考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因为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在遂昌,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省期会,建射堂,修书院”——不仅不随意杀死囚犯,还去除拘系囚犯脖子和手脚的刑具。同时下乡劝农,与青衿子秀切磋文字。这种古循吏的作风,终于使浙中这块贫瘠之地大为改观。在实施善政的过程中,汤显祖擅自放监狱中的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让他们上街观灯、看戏,享受自由人的欢乐,以致被吏部和都察院以“浮躁”为由,给予罢职闲住的处分。这或许是汤显祖从政时的悲剧,却成为昆曲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益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