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知识学堂>>文章内容
金陵,春联兴起地

发布时间:2021/2/8 9:27:06 作者:齐晋 浏览量:646次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是华人过春节的重要民俗之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在春联的推广应用上发挥过重要作用,可以说是春联的兴盛之地。

  刘孝绰写春联比孟昶早430多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诗中的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
  五代十国时期在桃木板上开始书写联语。《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每到除岁,诸宫门各给桃符一对,一般都是上题“元、亨、利、贞”四个字。后蜀主孟昶好学能文,喜欢儒家经典。后蜀有个学士叫辛寅逊,曾任司门郎中、翰林学士、简州刺史等职。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令辛寅逊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可是孟昶没有看中,就自己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而在南京,有“中国楹联第一人”的故事。彭城(今徐州)人刘孝绰(公元481-539年),本名冉,小字阿士,七岁能文,素有“彭城才子”之称。他的舅舅中书侍郎王融十分赏识他,曾经说:“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梁武帝很器重刘孝绰的才气,把他招到都城建康(今南京)当官,任尚书水部郎。有一次,他侍帝宴,席间赋诗七首,梁武帝大为赞赏,升他为秘书丞。但是刘孝绰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凡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便极力挖苦、诋毁,树敌甚多。后来被弹劾罢官,回到家乡。有一年春节,他为了不被别人打忧,就写了一副“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的门联贴在大门上,以示不满。写对联贴在门楹上,是刘孝绰的一项创举。此事发生在525年,比孟昶桃符题联早了430多年。

  朱元璋大力倡导张贴春联

  春联书写在红纸上应兴盛于明代。潘宗鼎的《金陵岁时记》记载:“元旦,千门万户更易春联,以朱砂染笺,佳者谓之万年红。其制自明初始。”之所以写在红纸上,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热烈、吉利祥和。而其推手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说:“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但是很喜爱传统文化,他不仅下旨要求千家万户张贴春联,而且还微服走上京城(今南京老城区)街头巡视,观赏娱乐。他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上张贴着红彤彤的春联,大街小巷充满着喜庆的氛围,再一看春联内容大多是歌颂皇上圣明、期盼风调雨顺的吉语,非常满意。可是当他走到小巷深处的一户时,大门上却没有贴春联,心中顿时不爽。随从上前询问原因,方知这家原来是阉猪的,大老粗,自己不会写,街坊邻居又嫌其晦气,不愿代劳。朱元璋知道后,转怒为喜,于是命人取来笔墨纸砚,略加思考,当即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此联写得非常工整,内容也符合主人的职业,虽然写的是阉猪之事,却无不雅之词。第二天,朱元璋再次上街巡视,专门到这家查看,却发现春联仍然没有贴出来,他不禁勃然大怒,推门而入,大声责问。这家主人吓得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说:有人告诉我这是皇帝的亲笔御书,不敢轻易地张贴在大门上,一是怕风吹雨淋,二是怕被人揭走。这可是皇帝赐给我家的洪福啊!我把它挂在堂屋正中的墙上,天天焚香供奉,期盼皇上保佑我们全家吉祥如意。朱元璋听完主人的陈述,心中大喜,当场赐予这家50两白银。
  朱元璋还经常为大臣们题写春联。《金陵琐事》记载,他为功臣徐达写过两副对联,其一是:“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另一副为:“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两副春联高度概括了徐达一生。徐达为濠州人,跟随朱元璋起义,南征北战,屡建功勋,为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立下了不朽功勋。官至征虏大将军、中书右丞相等。曾任山东学政的梅殷天性恭谨,文武双全,很受朱元璋赏识,于是招他为驸马,将次女宁国公主下嫁与他。朱元璋为其御书春联赐之:“人间尘俗不到处,阙下恩荣第一家。”谋士陶安精通经史,尤长于《易》,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对明朝建国之初的典章制度建设有重要贡献。朱元璋也给他赐了一副春联:“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金陵市场上的“春联专业户”

  由于明太祖的大力倡导,京城春节贴春联蔚然成风,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写春联卖春联在京城蓬勃发展,一些文人在春节来临之际,纷纷走上街头市场,摆摊设点,现写现卖。《金陵岁时记》记载:“明时街市必有廊,以避御驾。而贸易者麇集于廊,如黑廊、书铺廊、明瓦廊、珠宝廊这类,至今犹沿名称。”“廊”成了热闹的商业场所。明初,京城水西门大街有一家撰写春联的专业户——孟家寿字馆,每当春节来临,到这里求写春联的市民络绎不绝。孟家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一体,俗称“廊上字体”。每逢大考之年,文武乡榜,也都请孟家书写。当时春节最时兴孟家书写“鸿禧”二字贴于照壁,“国恩家庆,人寿年丰”贴于门户。江阴诗人金武祥的《陶庐续忆》有咏春联诗曰:“人寿年丰鼓腹嬉,国恩家庆迓鸿禧,升平景象民安乐,尽说乾嘉极盛时。”
  清代,贴春联已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著名民俗,春联的形式种类和文学艺术都有了进一步发展,如门心、横批、框对、斗斤、春条等。《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联这个古老民俗形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郑学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