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2020/9/17 10:10:27 作者:齐晋 浏览量:988次

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9月8日上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新华社

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伟大抗疫精神

是建设现代化强国强大思想力量

□ 郭榛树

2020年1月以来,面对一场传播速度极快、感染范围极广、防控难度极大的特大疫情,我们缘何能够在短时间内扼住新冠病毒疫情的“喉咙”,让其不再横行肆虐,还广大人民群众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生产环境?如果深入探寻其精神动力,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的生成逻辑

基因传承。一个人的身体发育取决于遗传基因,一种民族的文明发展则取决于文化基因。从古代神话中的后羿射日、女娲补天,到今天的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抗击疫情,从古代的岳飞抗金、戚继光抗倭,到近现代史上的抗日战争、国际较量,其所体现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都是一脉相承的,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不断发展壮大的“遗传密码”。

培育生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一方面高擎精神大旗,大力倡导“革命理想高于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努力“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打好惩贪治腐、正风肃纪、整顿吏治的攻坚战和持久战,以良好党风政风推动社会风气持续好转,为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形成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实践锻成。时势造英雄,危难显精神。当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时,广大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请缨,驰援抗疫;时间就是生命,当医院床位供不应求时,仅仅十余天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就投入使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当群众生命遭到严重威胁时,一大批优秀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者奔赴一线;病毒无情人有情,当一些国家陷入防疫困境时,中国努力克服困难,慷慨相助。面临疫情大考,经历了新时代精神洗礼的中国人,以实际行动写下了伟大抗疫精神。

伟大抗疫精神的鲜明特色

抗疫精神主体的广泛性。抗疫不同于抗震救灾,不同于抗洪抢险。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行动中,真正处于一线、直接面对风险的只是少数人。但这次抗疫的主体是所有人,每个人都要面对风险,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斗。

抗疫精神客体的复杂性。人类抢险救灾面对的灾害一般都是单一的,如水灾、地震和瘟疫等。而2020年的抗疫,对于中国而言,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双重、多重甚至可以说是立体战役。我们不仅要抗击自然界的新冠病毒,更要抗击国内外的社会“病毒”,包括一些国家在病源上的“甩锅”及对中国抗疫模式的攻击等,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使得我们的抗疫斗争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艰巨。

抗疫精神内涵的丰富性。主体广泛性和客体复杂性决定了抗疫精神内涵的丰富性:一是“生命至上”,疫情无情人有情,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这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集中体现;二是“举国同心”,危急时刻,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是中国精神的集中展示;三是“舍生忘死”,面对危险,不惜牺牲生命抢救病人,不怕感染病毒服务他人,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四是“尊重科学”,面对病毒肆虐,科学攻关、科学防控、科学救治、科学复工复学,这是取得抗疫重大战略成果的不二法门;五是“命运与共”,疫情发生后,我们及时公布疫情,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大力支援其他国家,这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抗疫精神力量的凝聚性。任何一种精神力量都具有一定凝聚性,但抗疫精神的黏性更强,聚力更大。古语云:“多难兴邦”,一个民族处于危难时刻,往往也会团结起来共赴国难,并因此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此次疫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生命和安全,从而把所有人的切身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保护自己同时就是保护他人,援助他人同时就是解困自己,因而更易于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和统一行动。

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价值

抗疫精神是夺取疫情防控胜利的强大思想力量。我国疫情防控总体上已呈现持续向好的态势,但国际疫情十分复杂,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有些国家的疫情还在蔓延升级,国内部分地区不时还会出现一些输入性病例和本土病例。这一切表明,抗击新冠病毒的斗争不可能是一场歼灭战,而很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我们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必须进一步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坚持同舟共济防、不怕牺牲防、甘于奉献防、依靠科学防、全球联合防,才能将新冠病毒彻底控制住,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

抗疫精神是夺取经济社会发展胜利的强大思想力量。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任务重,压力大。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投资、消费、出口受到极大冲击,需求和生产骤然下降,就业受到严重影响;接踵而至的特大洪水灾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六稳”工作变得更加繁重,“六保”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在剩下的时间内,如果按照正常的工作状态将难以完成任务,我们只有时刻保持抗疫最紧张时的那种精神状态和工作节奏,众志成城、协同发力、英勇奋战、共克时艰,才能完满完成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

抗疫精神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力量。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这意味着它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高度一致的。正因为如此,这一制度具有许多显著优势,如生命至上、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全国一盘棋的合力优势,等等。在这次抗疫斗争中,由于我们上下同心、不怕牺牲、敢于斗争、乐于奉献、崇尚科学,且胸怀天下,不仅使我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有力援助了其他国家的疫情防控,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再次彰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变得更加坚定。

抗疫精神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思想力量。“历史的道路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以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不是问题,但每一项具体目标的实现都非易事,而且现代化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的每一个风险都不可低估,都需要我们弘扬包括伟大抗疫精神在内并已形成谱系的革命精神,英勇奋斗,攻坚克难,最终才能夺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胜利。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校务委员、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伟大抗疫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危机时刻精神家园

□ 王建莲

早在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精神对于人来说是最宝贵的,它是一种思想信仰,是一种品格修养,是一种道德理念,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气概情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的精锐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极大地调动起来,人们最美好的情感联系起来,最可贵的品格发扬起来,最美的情愫升华起来,形成了遍及全国的抗疫正气。可以说,这次抗疫斗争是新时代的一次精神大淬炼,人们最美好、最坚定的情感和品质,在此次疫情大考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凝练和升华为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凝聚起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精神是一条由无数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具体精神样态汇集而成的精神长河,各种具体精神样态皆是中国精神长河中的支流。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一种具体的精神样态,彰显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实质要义,它以自身的深刻内涵而载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伟大抗疫精神构建了中华民族危机时刻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的失落,会给人带来流浪感和空虚感,使其在精神上成为无家可归之人。在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博弈和斗争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灵荒漠化”和“精神空虚化”。在此情势下,我们需要弘扬既有马克思主义精神指导又有中华民族精神内核和时代气质的精神文化。无疑,伟大抗疫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形态的典型代表,在严峻的抗疫斗争中,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干群团结一心,孕育并诞生了伟大抗疫精神,为打赢疫情阻击战注入了强大动力。

第一,其所具有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使命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疫情是一场大考,首先接受考验的是党员干部。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我是党员我先上”,一面面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的党旗,一个个“逆行而上”的背影,展现出共产党人的闻令而动、顾全大局的责任担当,彰显了逆行而上、争当先锋的精神风貌。党员干部作为中华民族的坚强先锋队,无论何时何地,都应保持“我是党员我先上”的精神状态,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让党性在急难险重一线熠熠闪光,凝聚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第二,其所具有的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团结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需的美好情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基层党员干部戴起口罩、披上红马甲,变身“排查员”“宣传员”“代购员”,他们在防控一线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是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每一名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把群众放在首位,把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刻在脑中、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中。

第三,其所具有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奋斗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提倡的精神气质和积极状态。“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在危难时刻,党员干部越是冲在前、挡在前。疫情面前,他们每天都在抗疫一线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主动挑起疫情防控的重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独特的政治优势。面对任何困难险境,广大党员干部都应该保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那股拼劲,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举旗亮剑,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要敢于动真碰硬,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上要敢于迎难而上,让党内正能量更加充沛,让歪风邪气无所遁形。

第四,其所具有的命运与共、共克时艰的天下精神,正是中国人精神家园所一致推崇的天下一家的友善理念和崇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脱贫攻坚时间紧迫、深化改革任务繁重,这些既是困难与风险的巨大挑战,也是意志与精神的集中比拼,我们更需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唯有如此,才能团结一心,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勇闯复兴征程上的重重关隘。在建功新时代的发展大潮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以抗疫精神为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伟大抗疫精神丰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内涵

□ 郝继明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生命至上,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深厚的仁爱传统和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也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举国同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甘共苦的团结伟力。14亿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肩并肩、心连心,绘就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时代画卷。

舍生忘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顽强意志。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厄仍不断发展壮大,从来都不是因为有救世主,而是因为在大灾大难前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慷慨前行。

尊重科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实践品格。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

命运与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中国发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紧急人道主义行动,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充分展示了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大国形象,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