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区政协:深耕非遗沃土 讲好江宁故事

发布时间:2020/5/30 8:27:39 作者:齐晋 浏览量:543次

区政协:深耕非遗沃土 讲好江宁故事

jiangning.longhoo.net来源:2020-05-28 09:29:48

近日,区政协召开文史工作暨《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书》编纂协商座谈会,拉开了系统整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幕。

为何区政协牵头开展此项工作?据了解,全区首次非遗资源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成功申报62项,包括金陵金箔、湖熟板鸭、方山大鼓、殷巷石锁等江宁文化标识,但同时,还有近600条非遗线索等待重新发现、挖掘、整理、申报。由于年代久远、传承人老去,这项工作越往后越难做。“不能眼睁睁看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消失,我们必须做点什么。”区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他们在广泛征求省市政协文史委领导、非遗专家、有关部门负责人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依靠有关部门和专家团队的帮助,深耕江宁非遗这片沃土,用扎实、科学、有效的工作记录江宁非遗全貌,在文史领域讲好江宁故事,展现江宁历史文化新魅力。

其实,除了有责任做好全区非遗项目的整理工作,笔者了解到,政协文史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一定渊源。

“开展文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和编纂工作,是人民政协一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长期任务。”区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记忆,也是政协文史的重要研究对象。为此,区政协将充分发挥团结、民主优势,集聚区内外文史研究力量,边协商边实践,努力呈现让各方面满意的文史成果。做好非遗项目的传承,是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期盼。近两年,政协委员围绕非遗保护利用的提案、建议逐年增加,特别是政协商量快车等协商平台上线后,委员中的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主动开展专题协商的积极性高涨。经过汇总整理,委员们和有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必须抢救性地系统整理江宁非遗资料,而且随着大批传承人的老龄化,开展这项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区政协在编纂大型文史专著方面有一定经验,自20世纪80年代起,区政协就创办文史刊物《江宁春秋》,已出版17辑,历时一年半编纂的《江宁历史文化大观》,成为研究江宁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历时一年选编的《江宁历代碑刻精选》,全面展示了江宁书法1800年以来的演变发展史,受到业界充分肯定。

《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书》到底有什么用?区政协教卫文体(文史)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书》成书后,将成为研究、利用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书,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非遗传承过程中,一部分项目发展壮大为产业,如金箔加工、红木制作、书画装裱等;一部分项目发展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如殷巷石锁、方山大鼓等,这些项目将成为我区具有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亮点项目。”当前,我区正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保留城市文化符号、乡村文化基因,事关发展品质、美丽内涵。挖掘、整理非遗资源,就是要用最乡土的文化底色引发江宁人的“乡愁”。“希望通过政协的努力,让数以百万计的新江宁人认识和接受非遗文化,酝酿新乡愁、打下新印记;让国内外、海内外的江宁人重新发现非遗,循着乡愁来江宁创业发展、织造幸福,共同为江宁高质量发展聚集智慧和力量。”该负责人说。

张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