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在阅读中来一趟远行

发布时间:2020/4/10 8:18:36 作者:齐晋 浏览量:575次

在阅读中来一趟远行

邓安庆

在家久,总有一种“哎呀,受够了,我想去旅行!”的逃逸冲动。由于无法离家,我自然也无法出门旅行,只能在脑中畅游一番。畅游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调动旅行的记忆,那些我曾经去过的国家和城市,我散过步的海滨或山路,我在旅途中认识的陌生人……把它们调动出来,然后再次沉浸进去,也不失为一种美好的内心旅行。另外一种方式,便是读书,不论是游记、小说还是诗歌,借助作者的笔,你能去到从未探索过的地方。

我现在最想去的就是海边,如果能坐在沙滩上,让海风吹着,该是多么享受的一件事。就我个人的阅读来看,我觉得写大海写得最好的书就是皮埃尔·洛蒂的《冰岛渔夫》。小说将大海描写的如此细致真实,没有在海上生活的经验,光凭想象完全无法做到如此写实。皮埃尔·洛蒂,生于1850年,从小迷恋大海,早年梦想作为水手周游世界,后来在海军学校受训,1881年任上尉,1885~1891年在中国海域服役,后来连续晋升,1906年任舰长。作为一名海军军官,他从事海上职业42年,走遍了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沿海地带……这样一位一生都在与大海打交道的作家,其丰富的阅历少有人能及。作者并无华丽绚烂的文笔,他用的都是普通常见的词语,却能够精确细致地描绘出大海之千变万化,着实让人惊叹。

不论是在海边,还是在山上,或者是在城市里,我都倾向于以走路的方式去漫游。而这方面的书,我最喜欢的是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的《浪游之歌:走路的历史》。丽贝卡·索尔尼在书中一开始就问道:“走路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的目的是到一个地方,那任何交通工具,只要不堵的话,都会比走路快。现代社会,一切交通工具的改进,都是为了更快地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让人们停留在无所事事的状态之中。整个城市空间的设计,也为此服务,高架桥、地下通道、天桥、环路,一切都要做到畅通无阻、四通八达,才能保证一个城市的速度感。但与此同时,我们都会涌起另外一种无法遮掩的体验:每一天又累又困,不想动弹,明日复明日,一切都仿佛是在重复地劳动,未来并无任何新意在等待。这种深深的倦怠感,几乎每一个在都市中生活的人都会有。

这个时候,我选择散步,慢慢地走。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热爱散步的梭罗曾说:“一片崭新的视野实乃赏心乐事,而我每天下午都可以获得这种快乐。两三个小时的漫步总能满足我的期盼。”《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独居马萨诸塞州瓦尔登湖畔的记录,在那里生活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每天都要去散步,期间的所见、所闻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地再现于梭罗的生花妙笔之下。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并时常翻阅的一本“散步宝书”。借助书本内心旅游一番后,回到现实中,不妨来一个卧室里的旅行。1790年的春天,一个27岁的法国人,塞维尔·德·梅伊斯特,进行了一次环绕他卧室的旅行,后来将描写自身所见的文章命名为《我的卧室之旅》。1798年,德·梅伊斯特进行了第二次旅行。这一次他彻夜在房间里游荡,甚至“冒险”地走到了远至窗台的位置,并将他的描述命名为《卧室夜游》。

写到这里,阳光从窗外涌进来。忽然想起门罗《海边旅行》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天空泛白、凉爽,亮光横扫过来,照亮了天际,仿佛世界就在一个贝壳之中。”如此美好的一天,就让我们借助阅读,来一趟远行吧。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