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让作品“插上翅膀”
发布时间:2019/9/2 14:58:13 作者:齐晋 浏览量:504次
从写作靠纸笔,到用电脑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创作——
信息化让作品“插上翅膀”
湖熟街道丹桂村居民赵阳春是一名普通农民,非常热衷于诗歌创作。说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的变化,他感触最深的便是信息化给创作带来的便利,“以前只能靠纸和笔,现在有了电脑手机,随时随地就能完成写作,还能传播分享,我也收获了不少粉丝。”
虽已年近花甲,可赵阳春仍笔耕不辍,常常深入田间地头,挖掘普通群众的真善美,用自己的作品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点滴变化。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赵阳春又专门创作了一批赞颂新时代的诗歌,他选了其中一首向笔者展示:“一带一路新丝绸,缔结友谊好彩头,笑从国门走出去,迎接世界新朋友。”赵阳春告诉笔者,湖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善良勇敢,民风淳朴,为自己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年轻时,我就热爱写作,那个年代流行钢笔字,为了写诗,我省吃俭用,专门买了一支‘英雄’牌钢笔。”赵老说,平时舍不得用钢笔,感觉只有创作出好的诗歌才配得上用它,写完后,等墨水干透了,再小心翼翼地保存好。说完,赵老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以前创作的诗歌,由于年代久远,纸张有些泛黄,字迹也变得模糊不清,只能半猜半看。“纸质的东西就是保存难。”看着自己辛苦创作的诗歌“变了样”,赵老有些心疼,“这些都是我一笔一划,靠着昏黄的灯光写下的,都是自己的心血。”不过,让赵老欣慰的是,大部分诗歌还是保存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赵阳春也买了一台“大屁股”式电脑。“再也不用一边吸墨水一边写字了,敲几下键盘就能轻松搞定,写完按下‘保存’键,随时随地都能查看。”赵老回忆道,自从家里有了电脑,他的创作热情更高了,有时夜里有了灵感,他就立即爬起来用电脑记下。大约在2000年,液晶显示屏电脑流行起来,赵阳春也赶时髦淘汰了“大屁股”电脑,买了一台小巧的液晶显示屏电脑,功能更强大,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已经人手一部,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赵阳春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以前写的东西只能自我欣赏,现在我每写完一篇,就发到朋友圈,分分钟就有点赞分享的人。”赵阳春自豪地说,多年来他坚持诗歌创作,创作了一大批源于生活、富有浓厚本土气息的作品,并屡次获奖。“我是赶上了好时代,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有幸让我的作品也插上了互联网翅膀,飞出湖熟,飞出江宁,将来还有可能飞出国门。”
张娟
上一篇:抗日英烈陶家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