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牛首山的千古传奇

发布时间:2019/4/15 9:51:11 作者:齐晋 浏览量:1084次

牛首山的千古传奇

“春牛首,秋栖霞”,牛首山自古以来就是南京人春游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海拔只有248米高的牛首山,其实早在17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就出了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故事吧。

东晋“天阙”,建康风水宝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牛首山不高,海拔248米,没有仙,却有名。

牛首山第一次出名,在东晋定都之初的317年,晋元帝司马睿依惯例要在都城宣阳门外建阙,丞相王导见城南牛首山双峰兀立,正对宣阳门,便指着牛首山对皇帝说:此乃天阙也。意思是天赐双阙,岂不比人造的好?东晋的都城便没有建阙。阙是宫门、城门两侧的高台,中间为道路,台上起楼,登之可以远观。天阙从此便是后人心目中帝都的象征。

南朝“佛窟”,成就“江表牛头”

牛首山的再次出名,是缘于佛教的兴盛。据说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高僧辟支在牛首山西峰南坡山洞里“立地成佛”,所以牛首山一度被称为佛窟山。民谣流传:“方山顶上一冲田,小小吉山五个尖。祖堂有座无梁殿,牛首山上出神仙。”

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高僧法融在牛首山幽栖寺北岩下构筑茅茨禅室,日夕参究。因为佛窟寺藏有佛经、道书、佛经史、俗经史和医方图符等七藏,是南朝宋初刘司空造寺时访求的著名经藏。法融在那里阅读了八年,摘抄各书精要,然后回到幽栖寺,闭门研究。法融多年精研般若空宗,后遇禅宗四祖道信印证所解。道信告诉法融说,此法从上以来只委一人,他已将法付与弘忍了,因而嘱咐法融说,可以自立一支。法融就创立牛头宗,位当初祖,辗转传了六代。牛首山就成了“牛头宗”(“牛头禅”)的发祥地,即“江表牛头”。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撰《牛头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载入《全唐文》。牛首山东峰南坡上耸立着一座七级八面的弘觉寺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年),后历遭兵燹,明代重修,但人们仍称“唐塔”,是牛首山仅存的一座古建筑,也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最大的一座砖塔。塔高45米,成为牛首山的地标。

明代“除籍”,被发配到太平府

史载:“高帝既都金陵,观山川形胜,势皆内辅,惟牛首山外向,乃特定其罪:杖之百下,发令太平府编置。今牛首税丝,独隶太平归纳。”莫名其妙发山的脾气、定山的罪,还要打山的板子,把南京属地牛首山“开除”出籍,“发配”到隔了一个省的太平府(今安徽当涂)管辖,使蕴藏悠久历史文化的风水宝地蒙羞成了一块飞地,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这在他看来是生杀予夺的雷霆手段,其实却是愚不可及的荒唐事儿,这就是专制暴君的所作所为。

佛顶补“天阙”,再现圣地辉煌

但是使牛首山伤筋动骨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历史积淀深厚、风景如画的牛首山成了露天铁矿,长时间的滥采乱挖,双峰兀立的牛首山,被无情地削去西峰,“双角牛”成了“独角犀”。留下巨大的矿坑,蓄满水,成了杂树丛生的野湖,供人凭吊,不胜今昔之叹。

好在,如今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识,牛首山渐渐恢复昔日的亮丽容颜。今天人们能够沿着黑缎子般的盘山公路,观赏桃红柳绿春光;登上高耸山巅的弘觉寺塔,远眺葱茏寥廓江天;置身绿树掩映的静谧山林,沐浴清新爽籁山风;此情此景、悦目赏心,由衷地感受到:“四季牛首”,此行不虚!

曾立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