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张栋梁: 悬壶济世为苍生 一颗仁心暖乡邻

发布时间:2018/11/2 10:45:56 作者:齐晋 浏览量:982次

张栋梁: 悬壶济世为苍生 一颗仁心暖乡邻

在民国时期,南京城内有“四大名医”:张栋梁、张简斋、杨伯雅、隋瀚英,其中张栋梁先生是民国时期全国最高中医医疗学术机构中央国医馆的名誉馆长兼常务理事。他先后在江宁县湖熟镇和南京市磨盘街10号行医四十余年,悬壶济世,名满大江南北,其医德、医风、医术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1937年秋张栋梁先生长逝,终年61岁,安葬于江宁湖熟潘岗头祖茔。

行医城南,“仲景张”声名鹊起

1877年,张栋梁生于南京,少年时代即投入当地老中医李开基门下,精学外科、针灸科,后拜名医吴少成为师,钻研内、妇科等,师徒相得,医术大进,遂在湖熟潘岗头村开业行医,数十年来,求诊者络绎不绝。鼓楼医院美籍院长马林知悉他的医道后,不禁竖起大拇指,赞叹:“张栋梁先生不愧是位中国名中医。”

1928年,张栋梁举家由湖熟镇迁入南京市中华门西磨盘街10号开业行医。该处是所大宅院,原是清末道台蔡世保的私邸。张栋梁入住后,早先冷落的庭院一下门庭若市。

当时立法院秘书梁寒操因重病治愈后和张栋梁攀谈,得知他不仅是位名医且是儒医,能诗善书法,于是更加敬佩,特送来一立轴,亲书“玄院明灯若海航,路人争说磨盘坊(指磨盘街),纵知扁鹊仓公后,绝诣终推仲景张”。

济世为怀,积劳成疾,一代名医难自医

张栋梁致力于中医的昌盛,挽救过无数垂危病人,自己却积劳成疾。1936年春夏之交,由于劳累过度,张栋梁先感暴热,后受风寒,有生以来第一次卧病在床达10日之久,病体初愈,张栋梁又投入到紧张的诊疗当中。到1937年,张栋梁再次病倒,躺在病床上的张栋梁每天看报纸观时局变化,日寇的侵略令张栋梁先生义愤填膺,寝食难安,加重了病情。

俗话说:名医难自医。一生救人无数的张栋梁先生在1937年8月中秋节后与世长辞,终年61岁。在他辞世后,求医的电话依然响个不停!

张栋梁的逝世在南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前来悼念的人挤满了磨盘街10号。国民政府高官及社会贤达也纷纷发来挽联、祭文,蒋介石题词“潜德允昭”四字,陈立夫亲书“民失良医”,中央国医馆挽以“国医泰斗”唁匾。另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等人也都送来题字。

由于当时抗日局势紧张,人心惶恐,未及开丧,即移柩于湖熟潘岗头祖茔安葬,沿途祭者颇多,乡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公祭。

敬重医道医德,乡人守坟护墓七十年

南京沦陷时期,张栋梁先生的家人都迁往重庆避难,潘岗头村的村民敬重张栋梁先生的为人,对他的坟茔一直守护有加。

江宁县及湖熟镇人民政府对维护一代名医张栋梁墓地十分重视,于1981年及20世纪90年代初多次督促潘岗头村帮助修好坟墓。

1991年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给张栋梁四子张国宽写信,赞扬张栋梁“医道高明,济世为怀,卓著成效,令人感念”,1997年得知栋梁坟墓重修后,陈立夫又亲笔书写“中医张栋梁夫妇之墓”,由台湾寄到南京张国宽的家中,张家当即用大理石刻碑,竖立墓前,永作纪念。

近年来,江宁区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对张栋梁的墓地进行整修,清除了墓地的杂草、杂树,平整了入墓地的小路。如今,墓周边环境整洁,面貌一新,张栋梁悬壶济世的优良品格久久感动着乡邻。

杨苗苗 宋应娟/整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