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话当年
发布时间:2018/6/12 14:33:51 作者:齐晋 浏览量:565次
龙舟竞渡话当年
如今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恐怕多已不知龙舟是湖熟的一大特色了。记得儿时,每逢端阳佳节,秦淮春汛初发,河水充盈,四乡八镇的人们便蜂拥到湖熟镇的秦淮河岸、灵顺桥头,争看“划龙船”的盛况。
我的外祖父家在湖熟东竹排巷,紧临秦淮河。房屋后进的窗户就对着波光粼粼的河水,站在窗前看龙舟,再理想不过了。在龙舟通过窗前,或西去龙王庙、或东去黄龙庵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便会情不自禁地将身子伸出窗外,把那壮观的场面看个饱。正午前后,正是划龙船最精彩之时。最引人的“小火龙”出场了,向东划到黄龙庵,折回向西划到龙王庙,把节日的龙舟表演推向高潮。只见那船上的水手们唱着有节奏的龙船歌:“哗哗雷,哗哗雷,哗哗雷打雷……”尽力划桨,船尾秋千杠上的小伙子更是大显身手,上滚下翻,一会儿蛤蟆吊背,有意腾出一只手向岸上的观众打招呼,引起阵阵狂欢;一会儿蜻蜓点水,双脚勾着木杠,身体倒挂,两手作水中捞月状,连连拍打河水,逗得人群中惊叹之声不绝。下午,其他三条“小龙”夺标竞渡,最精彩的节目是通过灵顺桥的“抢瓮”。
制龙舟巧夺天工
湖熟的龙船与长江里的龙舟不太相同。江里的龙舟一般体形较长,远看像一条长龙在江里游。湖熟的龙船则是用普通的内河木船装饰而成。船形和现在的水泥农船有些相似。它的制作很考究,但结构并不复杂。先是在木船的两端用扎实的木料做龙骨,龙骨外用毛竹片绑扎成龙体,然后用布包裹起来,在布上缀满龙鳞。从龙鳞的色彩可以分辨出黄龙、白龙和乌龙。船前安装一根粗粗的圆木,这是为套龙头用的。船后一条龙尾高高翘起,比前面的龙头略高。龙尾顶部垂下两根带子,带子上拴一根木棍,技术高超的小伙子到时候要在上面做各种惊险动作。这样,一条栩栩如生的龙船就呈现在眼前了。不过这是我们这一代看到的湖熟龙船。据一些花甲、古稀老人回忆,从前的湖熟龙船更为富丽堂皇,漂亮多姿。整个龙身是用丝绸包裹的,船的周围扎了彩,船上有亭台楼阁,里面有戏班子唱戏,吹弹歌舞,一应俱全。亭子的前后还有把大伞。当时有钱人家为了玩得尽兴,包租彩舟,全家乘坐,跟在龙船后面,边行边看。
话龙舟溯源洞庭
湖熟龙船,最珍贵的部位是龙头。龙头雕刻精细,色彩鲜艳,形象逼真。龙头共有七尊,黄龙、白龙、乌龙三种,都分老龙与小龙,另外加上小火龙头。一般黄龙象征丰收,乌龙象征雨,白龙象征水。老龙的龙须是白色的,龙鼻子是塌的,龙须呈青黑色,龙鼻子向上卷。老龙头一般用于请神、送神,真正端午节来到,水上表演的是小龙头。平时,龙头供奉在镇上的龙王庙,表示对龙的尊敬。端阳佳节,请龙头上龙船,更要举行一次隆重的仪式。
相传湖熟原来没有龙船。清朝时有一位巨商,人们叫他做“昌大太爷”。他在湖南经营两家大糟坊,每年都要去洞庭湖观赏龙舟,流连忘返。他想,要是能把龙舟传入家乡就好了,但一打听,那时候当地人是不准龙舟外传的。昌大太爷就想了一个主意,在他年老还乡的时候,偷偷把请人制作的几尊龙头放在几个大木箱里,运到船上,装着外出做生意的样子,沿江而下,把龙头带到了家乡湖熟镇,从此湖熟才有“划龙船”的习俗。
盼龙舟重返秦淮
我国的龙舟竞渡,是民间欢度端午佳节的一项传统活动,人们用它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同时,它也是一项民间体育活动,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意义。另外,民间把端午节又称为“驱瘟节”,人们吃雄黄酒,家里挂钟馗像,小孩子穿虎头鞋,都是表示驱瘟辟邪,永保平安的意思。过去湖熟龙船在五月初六要“送神”,送的是瘟神,龙眼用布蒙起来,让龙船倒行。送走了瘟神,就留下了吉祥与平安,这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湖熟还保留和发展了这一乡土情趣浓厚的划龙船的传统习俗。而在“文革”期间,龙头被砸了,龙船没了,划龙船的行家和龙船爱好者也散了。在百废俱兴的今天,湖熟龙舟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提下,是很有必要恢复的。
江文
下一篇:湖熟:楼道文化“秀”出文明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