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夏历,今年是戊戌年,也是狗年。南京城里与“狗”有关的故事也有不少呢。
南京人养狗的历史悠久,从汤山猿人洞发现的犬牙,可推断早在十万年前南京猿人就已经知道驯养狗了。作为最早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之一,狗因为有着特殊才能,即极为灵敏的嗅觉和非常发达的听觉,一直以来被视为人类的得力助手。
狗能成为人类的长期伙伴,与其忠诚的特性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古代文献中保留了大量关于义犬救主的故事。1987年,在南京邓府山一处三国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只陶狗,狗背上有一行阴刻文字:“此狗字乌龙”。“乌龙”正是东晋陶渊明《搜神后记》中记载的一只颇通人性、机智救主的义犬的名字。
“狗拿耗子”如今被用来比喻多管闲事,很多人却不知道,狗抓老鼠的历史比猫要长得多,老南京人养狗抓老鼠是常见之事。《吕氏春秋·士容》有明确记载:“狗乃取(捕)鼠”。战国时期,以狗捕鼠就是正常之事,而非“闲事”。《晋书·刘毅传》中也有“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的记载。据考证,我国今天的家猫大多源于古印度沙漠猫,进入中国大约是在汉明帝之后。后来人们发现用猫捉老鼠效果更好,才逐渐开始驯养猫来捉家鼠。只是,再后来养狗就不仅是看家护院、捉老鼠了。东晋葛洪曾在书中描述时人“以鹰鹞逐雉兔,皆为佳名。狗则有修毫、白望、青曹之名。”而有的狗甚至“买之百金”。能以百金买狗的自然是公子王孙贵族世家。这种“声色犬马”的生活,最终加速了王朝的更迭。
相比别的生肖,在南京,与狗有关的地名就少多了。至今还在使用的是“狗耳巷”,位于新模范马路西段北侧,两侧还有“狗耳巷小区”。不过,这个名字的由来和狗并没有直接关系。据说此地在古代有一条大沟,因此被称为“沟儿巷”,后来水沟被填平了,时间久了,巷名也被讹传,成了“狗耳巷”。
其实过去城北还有一个“狗皮山”。据专家介绍,此名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在南京建都后,诸多手工业者聚集京城形成“十八坊”,其中从事制革技艺的匠户大多集中在七家湾一带,作为皮货市场的皮市街(今评事街)一片,也就有了牛皮街(今甘雨巷北段)、牛首巷、打钉巷、千章巷等地名,“狗皮山”则是因匠人们在此晒狗皮而得名。
南京地区的童谣里,狗的形象就比较多了。如溧水有首《小花狗》:“小花狗,真奇怪,反穿羊皮袄毛朝外,有钱之人它不咬,叫花头上耍厉害。”短短几句,写出了小花狗的外貌特点,还一针见血地点出它嫌贫爱富的德行。流行于六合区的《颠倒歌》中也提到了它:“姐在房中头梳手,忽听门外人咬狗,拾起狗来打砖头,又怕砖头咬了手,从来不说颠倒话,捎袋驮着驴子走。”全篇妙趣横生。
老南京一些行业还会贴出和狗相关的春联,奇巧别致,妙趣横生。比如,旅馆门口有“美酒佳肴待贵客,热炕暖衾犬守夜”;书场门口贴“犬吠鸡鸣话桑麻,铜琶铁板说古今”;杂技团门口是“妙绝轻功哮天犬,神奇幻术二郎神”;婚介所门口“金狗金堂增金粟,玉液玉盏贺玉人。金狗昂首祝婚礼,喜鹊登梅报佳音”;皮货店门口是“蔚豹其文丙羊其质,千狐之腋戌狗之皮”;中药店门口则是“一药一灵指鹿岂能为马,百药百方以狗焉可易牛”;养狗场门口有“满脸是浓毛却非谄相,周身无媚骨只有忠心”;屠宰场门口则贴“屠将学樊哙,实相效陈平”。
此外,南京还流传很多带“狗”字的谚语。如“三牌楼的狗,跑到四牌楼啃骨头,为了嘴苦了腿”;“猎来穷,狗来富,猫儿来了开当铺”;“人狂必有祸,狗狂豹子拖”;“一犬吠形,百犬吠声”;“黑狗偷了油,打了白狗头”;“不开口的狗子咬死人”;“狼和狗一样,嘴不同,贼和人一样,心不同”;“话是酒赶的,兔子是狗赶的”等。
带“狗”字的歇后语也有不少:狗咬刺猬——没处下嘴;狗咬石匠——想挨锤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狗咬粽子——终归解不开;狗头军师——能出什么好主意;狗啃麦根——装洋(羊);狗上灶台——不识抬举;狗撵鸭子——呱呱叫。
□马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