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人数超 30 万)
历史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8月13日~11月12日,日本侵略军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展开淞沪会战。战役初期,日军于上海久攻不下,但日军进行战役侧翼机动,11月5日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卫间登陆,中国军队陷入严峻形势,战局急转直下。1937年11月8日蒋介石下令全线撤退,四天后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上海被日本占领后,日军趁势分三路急向南京进犯。由于下达撤退命令过于仓促,后方国防工事交接发生失误,随着日军轰炸机的大范围轰炸,撤退演变为大溃败,由于从上海的撤退组织的极其混乱,中国军队在上海至南京沿途未能组织起有效抵抗。
(南京保卫战要图)
中国统帅部此时深感事态严重,在17日和18日三次开会讨论南京防御的问题。会议上多数将领认为部队亟需休整,而南京在军事上无法防御,建议仅仅作象征性的抵抗。只有唐生智以南京是国家首都、孙中山陵寝所在,以及国际观瞻和掩护部队后撤等理由,主张固守南京。蒋介石期望保卫首都的作战对德国的外交调停有利,并且以为能够等到苏联的军事介入。出于内政和外交上的考虑,蒋介石最终采纳唐生智的建议,决定“短期固守”南京1至2个月,于11月26日任命唐(上将军衔)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根据坚守南京的决策,中国统帅部在12月初日军接近南京城之前共调集了约13个师又15个团共10万余人(一说约15万人)的部队保卫南京。这些部队中有很多单位刚刚经历了在上海的苦战和之后的大溃退,人员严重缺编且士气相当低落,而新补充的数万士兵大多没有完成训练。唐生智多次公开表示誓与南京城共存亡,对蒋介石则承诺没有命令决不撤退。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态度。他下令各部队把控制的船只交给司令部,又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
(1938年5月南京难民区国际救济会委员合影)
11月20日,中华民国政府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政府机关、学校纷纷迁往内地,很多市民也逃离南京。22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留在南京的二十多位西方侨民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他们提出在南京城的西北部设立一个给平民躲避炮火的安全区。29日,南京市市长宣布承认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为安全区提供粮食、资金和警察。唐生智还承诺将部队撤出安全区。12月5日,国际委员会收到日本政府模棱两可的回复,随即开始安全区的工作。12月1日,日本东京大本营下达攻占南京的正式命令。12月2日,江阴防线失守中国海军主力第一舰队和第二舰队在中日江阴海战中被全数击沉,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唯一一道拱卫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12月8日,日军全面占领了南京外围一线防御阵地,开始向外廓阵地进攻。12月10日日军发起总攻。
(日军进入南京城)
12月11日晚,蒋介石通过顾祝同电告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图整理而期反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命令,中国军队的抵抗就此瓦解。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南京大屠杀。 制造惨案:日军攻占南京时在战场上俘虏数万中国官兵,在日军高层的授意下,这些俘虏都被集体屠杀。此外,日军还彻底搜捕换上便衣混入民间的中国溃兵,凡是被认为有士兵嫌疑的人都被抓起来,继而遭到集体屠杀。数万中国平民在日军搜捕溃兵的时候受到牵连被一同屠杀。在占领南京后的几个星期里,日军毫无约束地在城内外游荡,随意杀害平民,被日军劫掠的受害人也往往被日军杀死灭口。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即现在的《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其长官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这些暴行都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终以在作战期间,共同连续屠杀俘虏及非战中人员“实为人类蟊贼,文明公敌”的罪名在南京执行枪决。
媒体曝光与纪实:
西方和中国的新闻媒体几乎在第一时间就向全世界披露日军暴行真相,亲历大屠杀全过程的中国人和西方侨民则留下日军暴行的详细记录。
(《纽约时报》对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报道)
美英等西方国家记者最早向全世界报道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在12月初日军向南京发动总攻的时候,在南京城有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十几名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他们中的多数人随着帕奈号撤走,只剩下《纽约时报》记者都亭(F. Tillman Durdin)、《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斯蒂尔(Archibald T. Steele)等5人。12月15日,日军攻占南京2天之后,由于南京的对外通讯全部中断,这些西方记者为了尽早发出南京沦陷和日军大屠杀的独家报道,随美舰奥胡号离开南京前往上海。12月15日《芝加哥每日新闻》刊载斯蒂尔发自南京江面奥胡号的电讯,首先将日军屠杀的暴行大白于天下,斯蒂尔称:“离开南京之际,我们最后见到的场面是一群三百名中国人在临江的城墙前井然有序地遭处决,那儿的尸体已有膝盖高”。《纽约时报》在12月18日和次年1月9日发表都亭关于日军残杀数万中国战俘和平民的报道。
日方的记录和证言:
侵华日军各级指挥机构当时的命令和军官的记录为直接物证:
1,攻占南京的日军第6师团司令部曾接到命令:“不论妇女儿童,凡中国人一概都杀,房屋全部放火焚烧。” 2,日军第16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中也记道:“大体上不保留俘虏,全部处理之。” 3,日军第16师团第30旅团长佐佐木到一的作战记录《进攻南京纪实》。 4,侵华日军随军记者的报道、士兵的日记、证言也被列为南京大屠杀的证据:侵入南京的日军第6师团辎重第6联队小队长高城守一日记中说,1937年12月14日,他看到南京下关江边:“尸体像漂流的木头被浪冲过来;在岸边,重叠地堆积着的尸体一望无际。这些尸体可能有几千、几万,数目大得很。”日军第16师团老兵东史郎的日记(《东史郎日记》)为重要实证,例如他在1937年1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哭喊着的支那(中国)人被装进邮袋中,西本(日本兵)点着了火,汽油一下子燃烧起来。就在这时袋子里发出一种无法言状的可怕的喊叫声。袋中人用浑身的力气使袋子跳了起来,自己滚动……手榴弹在水中爆炸了,水面一下子鼓了起来,然后平静下去。”其他重要的日本兵日记还有:高岛市良日记、小原孝太郎日记、会攻南京的日侵略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的日记等。 5,《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的著作《中国之旅》,记录“百人斩”等屠杀事件。 6,笠原十九司教授,日本国内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权威学者之一,曾多次提供南京大屠杀证据。
对战犯的审判:
(远东国际法庭审判现场)
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上写道:“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二十万人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十五万五千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由红十字会掩埋的是43071人,由崇善堂收埋的是112266人,这些数字是由这两个团体的负责人根据各该团体当时的记录和档案向远东法庭郑重提出的)。根据这些团体的报告说,尸体大多是被反绑着两手的。这个数字还没有将被日军所烧毁的尸体,以及投入到长江或以其他方法处分的人们计算在内” 东京审判中,因为南京大屠杀而判罪者仅有身为乙丙级战犯的松井石根,罪状是未阻止南京大屠杀的进行;不过在南京军事法庭方面的审判则起诉包括百人斩见报的向井敏明、野田毅以及南京大屠杀时期担任第六师团师团长的谷寿夫等人并判决死刑,三人随后于1948年1月28日和4月26日,于南京雨花台刑场枪决伏法。 1950年苏联向中国新政权移交日本战犯969人、伪满战犯约300人,与在此之前国共内战掳获的140名日本战犯,集中安置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和太原战犯管理所。
纪念设施:
为纪念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南京市的政府、厂矿单位和民间组织在当年日军进行大规模屠杀的部分地点和遇难者丛葬地的部分遗址上陆续建立起22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遗址纪念碑。
(江东门丛葬纪念碑)
第一座纪念碑由下关发电厂于1947年在厂区内建立。南京市人民政府自1985年开始,在挹江门、中山码头、煤炭港、鱼雷营(有碑未立)、草鞋峡、燕子矶、东郊、江东门、普德寺、上新河、汉中门、清凉山、五台山、北极阁、正觉寺、金陵大学、花神庙、仙鹤门、太平门等地建立19座遇难同胞纪念碑和丛葬地纪念碑。江宁区湖山村、西岗头村的村民在当地自发建立两座民间纪念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纪念碑)
南京市人民政府为悼念大屠杀遇难者,在日军大屠杀的一处主要地点和遇难者丛葬地江东门,设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座遗址型专门史博物馆于1985年落成开放,经过1995年、2005年两次扩建,现占地约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9800平方米,包括展览集会、遗址悼念、和平公园和馆藏交流等4个区域,其中展览陈列包括广场陈列、遗骨陈列和史料陈列三部分。遗骨陈列室中陈列有建馆及扩建时从丛葬地(俗称“万人坑”)挖出的遇难者骸骨,史料陈列大厅中有千余件相关历史资料,并设有拉贝日记和东史郎日记资料展,每年12月13日在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举行大规模的和平集会。该馆共收集10000多份历史资料和文物,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约翰·拉贝旧居)
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约翰·拉贝的旧居,2006年起作为“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正式开放,总面积为1628平方米,分为六个展区,共展出300多张图片、50多件实物及4部影像资料片。
其他:
1,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咨询委员会对中国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大屠杀相关资料进行审核。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公布2014—2015年度新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2,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选取30位具有代表性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用群像的方式集中展现这一特殊群体。79年岁月流逝,在世者已经越来越少,截止目前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108位。 3,2016年12月12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向中新网记者透露,近日,该联合会已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横井裕,致函日本政府及安倍晋三,要求日本政府向被日军杀害的南京30万亡灵谢罪,向二战期间被日军屠杀的所有中国人谢罪,为因日本入侵中国带给中国人民的深重灾难谢罪。 4,近日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又新增110人。截至目前,名单墙上已刻有10615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