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致未来书》,让观众感受信仰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6/7/4 13:45:06 作者:齐晋 浏览量:551次

《致未来书》,让观众感受信仰的力量
□刘根生

日前,文献纪录片《致未来书》播出。

《致未来书》是用信仰感召人。该片收集整理了大量雨花台烈士留下的遗书、信件、诗词,为观众讲述了烈士们生前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雨花台烈士的遗书、信件、诗词,既是给亲人和战友留下的话,也是对后来者的深情告白和谆谆嘱托。“弟弟、妹妹,我的死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是光荣的、是必要的,故我虽死犹存”;“敌人要枪杀我们的身体,这是无法抵抗的,但我们决不允许敌人枪杀我们的灵魂”;“朋友们,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聆听这些“真情告白”,谁能不为其坚定信仰而深深感动。

信仰培育生长过程,实际上是“信、愿、行”在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过程。“信”是坚信,“愿”是自愿,“行”是说到做到。真信方能真愿,真愿方能真行,真行方能证明所信。培育和确立信仰,最需要从“信”字入手。“一切思想不过是史料而已”。红色记忆中凝聚着崇高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在“信”字上下功夫,直接途径便是发掘和用好红色记忆。深度寻找雨花台革命烈士遗物和遗迹,探寻烈士崇高精神世界,用坚定信仰感召今人,就是在“以信启愿、以愿启行、以行证信”。历史在变革、社会在转型、多元价值观在碰撞,信仰培育生长正受到严峻考验。弘扬红色记忆,光大信仰之光,应成为主流媒体和文化人更自觉的追求。

6月27日,“狼牙山五壮士”名誉侵权案有了结果。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洪振快停止侵害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法院认为,洪振快发表文章对“狼牙山五壮士”作出似是而非的推测、质疑乃至评价,否认了主要史实的真实性,降低了英雄群体的英勇形象和精神价值。恶搞红色经典,调侃英雄、戏说英雄、质疑英雄、抹黑英雄,已成为文化领域不良现象。遏制这种现象,法治不能缺席。同时,发掘和用好红色记忆也应提速。正史兴则邪说就会失去滋生土壤。红色记忆得不到保护挖掘,就可能被海量信息冲淡淹没。红色记忆亲历者正越来越少,保护挖掘红色记忆稍有迟钝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性损失。不辞辛苦发掘红色记忆,用信仰感召人,当有足够紧迫感。

现实中有个困惑是:和平建设年代,已经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还有必要入党吗?入党是加入了党组织,更是选择了一种人生信仰,意味着从此将超越“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一步步进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一个人的信仰,就是与自己生命的约会。有信仰支撑,才能无论遇到多少风雨都坚定不移地向上向善,无论遇到多少不义诱惑都能拒腐蚀永不沾。“入党困惑”也提醒我们,深度保护和挖掘红色记忆,用信仰感召人,需要持之以恒。

据介绍,为拍好《致未来书》,摄制组寻访相关烈士人物故事达到50多位,奔赴近20个省份,行程达4万多公里,还远赴俄罗斯美国查找烈士资料,其中不少珍贵资料是首次公开。如此坚持“以史料发声”,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信仰负责。唯有真实才能令人真信。挖掘红色记忆,用信仰感召人,来不得半点马虎。牢记职责使命,把更多红色记忆变成“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未来就会因信仰内化于更多人心里而更有生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