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老南京的端午往事

发布时间:2016/6/8 8:51:12 作者:齐晋 浏览量:566次

老南京的端午往事

□薛冰

端午的颜色

就是那种青艳欲滴的翠

粽子历来被视为端午节的标志。南京的粽子好像从来就没有出过大名,说到粽子之类的江南小吃,人们只会想起苏州和杭州。而且南京习俗中,吃粽子并不仅仅限于端午节。近代南京著名史志学家陈作霖在《金陵物产风土志》中介绍说,南京人元宵节也包粽子:“采芦叶裹糯米为三角形,或杂以红豆,或杂以腊肉,谓之粽。粽,角黍也,是不独端阳食之矣。”

但是,到了端午节,南京人还是一定要吃粽子的。南京包粽子用的是芦叶。时近端午,菜场里、街边上,都会有这种被叫成“粽叶”的芦叶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不过一二角钱一把,就足够小家庭包粽子用了。可当时的南京市民还是喜欢到外秦淮河边、夹江边的芦苇丛中去采粽叶,说起来这是一种乐趣,讲穿了还是想省一点钱。

我在十来岁时,就曾跟着邻家的大孩子钻过芦荡,转来转去,见到的芦叶都不足一尺长,宽度也只及街边卖的粽叶一半。好歹总算扯了一些回家,手上划了不知几道口子。

用过一次的粽叶,一般人家都不舍得扔掉,洗净晾干,板板正正地扎好挂起来,留着来年掺在新叶里用,其实清香味已没有了。

无论新叶旧叶,用前都要用水泡。端午前几日,家家门前都放着一只大木澡盆,浸泡着一盆的粽叶,也总是用新叶遮盖住旧叶,让人觉得端午的颜色,就是那种青艳欲滴的翠。蒸煮过一次的粽叶发黄,再煮一次就发黑了。所以吃完粽子,妈妈只将发黑的粽叶挑出来扔掉。扎粽子的线,常用的是粗白棉线,就是平时缝被子用的那种,也是可以反复用的。只有少数人家,用的是纳鞋底的多股线。

火腿粽子

始见于袁枚的《随园食单》

包粽子本该用糯米,因其黏性好,可以粘住恶龙的牙齿,免得它去伤害屈原。然而过去一般人家只能以粳米掺少许糯米,甚或以籼米为主,掺上粳米和少许糯米。因为在一度计划供应的粮食中,粳米和糯米都是限量的,糯米尤少,大约一个节期一人只有一斤,且价格也要高几分钱。贫寒人家不得不做这种算计。

包粽子的米也需要泡一段时间,使其吸收一定水分,容易煮熟,但也不能泡得过久,否则就会酥成米粉,那就只能做元宵了。

家里常包的是白米粽,偶或也能包点夹心粽。一种是素心,在米里掺上红豆,或红豆沙,或去了核的枣肉;肉粽,是将过年时省下的腊肉,拣肥的切成肉丁,每只粽子里包入二三个,吃时揭开粽叶,只觉油光闪耀,肉香扑鼻。记得“文革”初大串联,火车经过金华,五分钱一只买了两只火腿粽,里面竟有一寸见方的火腿块,吃得我目瞪口呆。近年时兴真空包装的各种夹心嘉兴粽子,可是我总是觉得不及当年金华的那两只火腿粽。

火腿粽子始见于袁枚的《随园食单》,是扬州盐商的发明。包粽子用最好的糯米,“中放好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或云,即用火腿肥者斩碎,散置米中”。

围坐木盆边包粽子

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

不同内容的粽子还得放在一锅里煮,就要变换粽子的形式或在扎线上作出记号,以利辨识。常见的有三角粽、四角粽与小脚粽,后者较难包得规整。包粽子是女人的事,家中的母女婆媳,围坐在木盆边包粽子,也是一种手艺的考试与较量。有时邻家的女人也凑过来看,品头评足;自恃手艺好的人,还会大方出手,动作麻利优美地包出个挺括的粽子来,得意洋洋地享受一串赞美。煮粽子也算技术活,往往是头一天晚上煮开了,就焐在煤炉上,夜里要起来看几次,不能耗干了水,更不能煮得夹生。那一夜里,满室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和糯米的甜香。

为了将来嫁到婆家不会在妯娌间落下风,女孩子从小就要学包粽子,但人小手软无力,包不得真粽子,就包纸粽子。用较硬的纸片,折成一个小四角粽的样子,外面用彩色丝线一缕一缕地缠齐,小巧斑斓。这原该是一种香袋吧,里面可藏雄黄的,却成了女孩子练手艺的活计。缠出若干个小彩粽,用丝线串起挂在胸前,作为节日装饰;过完节还挂在帐钩上,直到落满灰尘。

我的妹妹们虽都会包粽子,但各自成家后,端午包粽子仍是由母亲主持其事,当然妹妹们会去帮忙。每年都是母亲包好了煮好了,让我们去拿一些,回家热一热就可以吃。母亲去世后,妹妹们也就没再包过粽子。到了我女儿这一辈,想吃粽子随时可以上超市买,就没有人再会包粽子了。只是超市里卖的粽子多是四角,甚或如日本式样,简单地折成一个枕头形,全无艺术可言了。

雄黄豆和五毒菜

才是南京特定的端午食品

虽说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是粽子,但在著名的南京地方史专家陈作霖看来,最重要的却是要吃“五毒菜”。“端阳有五毒菜:韭叶、艾草、黑干、银鱼、虾米也。又取蚕豆炒之,谓之雄黄豆。”所以说,雄黄豆和五毒菜,才是南京特定的端午食品。此外必吃的还有苋菜,据说可以免腹痛。当然,南京人炒苋菜时一定要放大蒜瓣,起作用的或者是大蒜也未可知。

炒蚕豆瓣被叫做雄黄豆,是因为那嫩黄的色泽,近似雄黄。曾有人以为是用雄黄炒蚕豆瓣,则是大误会。雄黄加热即成砒霜,如何吃得!

不过,旧时端午节饮用的雄黄酒,确是以雄黄研末浸泡而成的,当然雄黄用量应该不多。据说雄黄酒可以驱蛇虫、保康健,所以平时不许喝酒的孩子们,破例也可以喝一口,就连婴儿,父母也会用筷子头蘸点酒去辣他一下。大人们一边喝酒,一边用手指蘸了酒,在孩子的额上点出一个黄点,或者写成一个王字,希望孩子虎虎有生气;有时连手心足心也都点上,可见爱子心切。喝剩下的酒,洒在墙角壁边,以祛毒虫。也有人以雄黄在小纸条上写:“五月五日天中节,一切蛇虫尽消灭”,倒贴在墙角,实则驱祛蛇虫的仍然是雄黄而非咒语。

五毒菜,也称“炒五毒”,是旧时端午节午餐中一道不可少的菜肴,后来多以韭菜、茭儿菜(或金针菜)、黑干(即木耳)、银鱼、虾米等同炒,大约是以这几种菜象征蝎子、蛇、蟾蜍、蜈蚣、壁虎等五毒。中国传统的砖木建筑,年代久了,常会孳生蝎子、蜈蚣、壁虎、蛇等爬虫,而天井阴沟中,也有蟾蜍活动。小时候我亲眼见过家中的房顶上掉下五六寸长的大蜈蚣,也有邻居晚间在院子里乘凉被蝎子蜇了,一直呼痛到天亮。壁虎虽然无毒,但遇到危险时会断尾脱身,民间传说其断尾飞入人耳会致耳聋。这其中蛇的地位不同于其他,家中的无毒蛇好像只在这一天是被驱逐的对象,更多的时候是被敬为“家神”,不敢冒渎的。

端午驱除五毒的法宝,还有以五毒为题材的香袋和绣荷包,通常只如拇指大小,内盛雄黄,不拘男女老少,都可以贴身佩带。

近年收集古钱币,才知道魇胜钱中专门有一个系列,是端午的佩钱,又叫做避毒钱。一面写着“五日午时”或“午日午时”、“五月五日午时”;另一面绘着五毒图案。也有一面画着钟馗或张天师,一边绘五毒图案的。

端午节喝雄黄酒时,父亲喜欢给我们讲白娘子的故事。白娘子在端午节因喝雄黄酒现出蛇身,吓死许仙;然而到了重阳节,人们在吃螃蟹时,又看到了被白娘子追得无路可逃、不得不躲入蟹壳的法海。按照中国人“秋后算账”的传统,在这场较量中,胜利者还是白娘子。或者说,人们的同情显然是在白娘子这一边。这个故事有着丰富的寓意,在我们幼稚的心中,第一次将美好与妖邪联系在一起,也使我们渐渐明白,对于事物的判断不能简单化,更不能轻信某些表面上的正人君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