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解读】
今年5月1日,晚清南京最大的私家花园、拥有“金陵狮子林”美誉的愚园,在历经5年复建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老城南的新地标景点。
愚园曾经的主人胡恩燮、胡光国父子“淡泊素雅、尽孝行慈”的家族往事,为这座江南名园平添了一份深厚的人文底蕴。
“淡泊素雅”:淡泊名利,沉静内敛,柔和雅致,追求高洁品行。
“尽孝行慈”:百善孝为先,恭敬孝顺父母,对子女富有慈爱之心。
——原文摘自《白下愚园集》
【家风故事】
位于金陵老城南门西的愚园,始建于光绪二年(1876年)。因宅园主人姓胡,民间口口相传,称之为“胡家花园”。
胡恩燮“雪窟救母”
胡氏祖居徽州歙县龙潭里,清道光元年(1821年),胡莹轩兄弟二人迁至金陵,经营皇宫织锦贡品。
胡莹轩有子嗣6人,其中二子为胡恩燮(1824年—1892年)。1874年,时任苏州知府的胡恩燮为奉养母亲,辞官回到南京,历时两年建成愚园。“愚”寓“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之意。
胡恩燮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曾因“雪窟救母”赢得孝名。
当时战乱时期,为了救母亲,他“先在水西门外芦苇深处掘一窖”,让人扶母藏匿其内,后于黑夜“独冒风雪”亲负老母逃离南京。朝廷为此敕建孝子牌坊,以表彰他的救母之举,世人皆称胡孝子。
愚园建成后,胡恩燮经常陪老母在园中散步。在春晖堂,母子赏花饮酒之时,胡恩燮会弹起《梅花三弄》《渔歌》等琴曲,以博取老母欢心。1884年,胡恩燮84岁老母无疾而逝,他因哀痛过度而病,病中写下长篇自传《患难一家言》。
胡恩燮极为重视家庭教育,嗣子胡光国受之影响至深。
胡光国在胡恩燮所著《煤说》后记里,记载了父亲平素勉励他的话:“心中须存有一种生气,虽困穷不改其念,天必福之”;“惟尊礼名师,教抚弟侄”;“平居好施与人,有急难倾囊振助”。
1924年,79岁的胡光国自书《愚园养生池记》,记述愚园兴建缘由,告诫胡家后人“尽孝行慈”。
徐州现代化煤矿奠基人
胡恩燮父子身逢乱世,却胸有家国情怀,历经磨难初心不改。
胡恩燮是徐州近代煤矿创办者之一。1882年10月5日,在左宗棠支持下,徐州利国矿务局成立,胡恩燮任总办,胡光国任提调,建立起徐州第一个现代化的铁、煤矿企业。
1887年,胡恩燮因健康原因离开煤矿,回金陵养病。此后,胡光国既主持矿事,又兼办江宁普育堂及两淮盐务。胡光国热衷慈善事业,积极兴办崇义文塾,邀请名师开设文课,每月举办考试,分等奖励,以培养孤贫子弟。此外,每年腊八节时,胡氏族人都会在大门外施粥。
【今人风采】
家族后人支持愚园重建
胡光国去世后,他的侄子胡昌期(1900年—1942年)曾主事愚园。1942年,胡昌期病逝,胡家生活几陷绝境。
此时,胡昌期的3个女儿自立自强,先后谋得工作,尽心赡养高祖母和祖母。三女儿胡君平于2011年得知胡家花园规划重建,非常高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希望园中蕴含的‘愚、孝、善、雅’文化元素能发挥它的时代价值。”
为此,她让家人将伴随自己辗转30多年保存的石盆、石桌、盆景假山等物件交给建设方。胡君平之子胡维辛则受邀担任“愚园项目复建顾问”,为重建愚园提供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通讯员 金戈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