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江宁尚陶村陶氏:闻道心恒泰,知耻身无辱

发布时间:2016/5/17 13:10:04 作者:齐晋 浏览量:495次

“家风隽永 德润金陵”南京历史上的传统家规之十一
江宁尚陶村陶氏:闻道心恒泰,知耻身无辱

江宁区尚陶村众多陶姓村民,是东晋名士陶渊明后人。元末明初以来,陶氏族人已在此生活了600多年。他们坚守“戒骄修廉,闻道知耻”的家规家训,笃行致远,丕振家声。

【家训解读】

“人生至要之事无如教子。富者之教子戒骄淫,贫者之教子修廉节。不可不闻道,闻道则心恒泰;更不可不知耻,知耻则身无辱”:人生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情了。富贵之家教育孩子要力戒骄奢淫逸,贫寒人家教育孩子要自强自立。子女须学习仁义之道,领悟人生道理,内心才能保持安宁;更不能不知道廉耻,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免于受辱。

“子孙不得睹淫亵之书,不得习刁诈之术,不许交无益之友”:子孙不准看淫邪书籍,以免受其影响;不准学歪门邪道,以致自甘堕落;不准交损友、无益朋友。

——原文摘自陶氏家规家训

【家风故事】

江宁区禄口街道尚陶村,全村300余户、1100多人,村民大多姓陶。

该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据宗谱记载,这些村民是写出千古名篇《桃花源记》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后代。元末明初,陶渊明第46代孙陶应友由浔阳(今江西九江)徙居江宁尚陶村,为该村始祖,至今已有600多年。

注重早教,禁止溺女婴

历史上,陶氏为浔阳望族。东晋初,曾任大将军的陶侃精勤吏职,为人称道。其曾孙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更是青史留名。

受先祖高风亮节的熏陶和影响,陶氏后人家风甚谨。

清乾隆四十七年所修的《陶氏宗谱》记录了陶氏家训十二条:“修祭祀;护丘垄;严家规;敦内训;睦昆弟;型闺门;训诸子;训诸妇;重冠笄;约婚丧;勤农桑;饬婢仆。”

光绪三十四年,陶氏家族在修谱时还增加了四十六条家规,对家训进行细化和补充。陶氏家规第一条就要求“敦孝弟”。“父母之恩天高地厚,兄弟之谊同气连枝”,“不孝不弟,乃兽乃禽”。

值得一提的是,陶氏家规明确提出“禁溺女”。“男女虽异而性命同”,“溺女不若禽兽夫!”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能严词鞭挞“溺女”的残忍行径,难能可贵。

祖孙四代为官清廉

正是在陶氏先祖高洁品行及陶氏家训家规的滋养下,600多年来,陶氏一门人丁兴旺,贤能辈出。

据陶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陶渊明第61代孙陶之玺及其子陶国彦,其孙陶正谦、陶正谊、陶正祥,其曾孙陶天泰、陶天阶等先后在朝为官。他们为官清廉,颇有政声,多次受到皇帝诰封、嘉奖。

陶之玺诰封奉直大夫。

陶国彦诰封奉直大夫,晋封中议大夫。嘉庆十九年江南大旱,谷价腾飞,陶国彦即刻开仓赈之,“邑人赖以存活者无数”。

陶正谦以国学生候选直隶州州同,敕授承德郎,晋封中议大夫。

陶天泰诰授中议大夫,三品衔。

陶天阶晋封中宪大夫。

【今人风采】

小村走出50多名大学生

新时期以来,尚陶人坚守家规、家训,务农经商,勤劳致富,耕读传家,重视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仅从这个小村落走出去的大学生就有50多人。

近几年,陶氏家族还涌现出“五好家庭”50多户、“好媳妇”十多人。如好媳妇周秀平照应痴呆婆婆多年,直到婆婆80多岁去世。

更可贵的是,尚陶人又把对家人和族人的爱推广开去。村民陶惠岐每年自掏腰包,给村中60岁以上老人发补贴,还资助江西2名中学生读完大学。

本报通讯员 赵慕明 宁纪轩

本报记者 许震宁

(2016年5月17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