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区教育>>市民学校>>文章内容
“互联网+农业”:颠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格局

发布时间:2015/7/2 10:48:24 作者:齐晋 浏览量:500次

【江苏科技报】

“互联网+农业”:颠覆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格局

传统的小规模农业,一直受标准化水平不够、交易效率不高、产品追溯难以实现、农民增收难等问题的困扰。如今,这些问题有望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倒逼解决。有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农业”正进入加速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黄金期,进而带来农业传统生产经营格局的颠覆性变化。

互联网开启农业交易模式

据了解,传统农产品渠道层级较多,导致信息透明度较低,交易效率低下。对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副会长霍学喜表示,互联网信息的扁平化、透明化,正对应于传统农业的产业链长、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通过互联网能够降低农户和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和交易成本,带来扁平化的交易模式,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的产业组织模式。“传统的层级批发模式带来的成本高、物流损失、交流信息不畅等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快速解决。”他指出。

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为农产品销售搭建交易平台,将产销之间的距离大大拉近,减少层级,降低成本,带来扁平化交易模式,同时也实现了产销的充分对接,大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扩大了销售的视野。

现如今,互联网给农业传统交易模式带来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相关业内专家分析指出,目前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系统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和以大宗交易为主的批发销售电商交易平台将成为互联网与农业完美融合的两种主要交易模式。其中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将集储运、批发、交易、拍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依托互联网数据,实现实时行情交易;而农产品的大宗消费习惯,必将更多地催生以大宗交易为主的如阿里巴巴等电子交易平台的诞生。这两种交易模式将改变农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格局,大大降低农业运营的相关成本。

互联网大数据提升市场预测能力

近年来,我国多地出现鲜活农产品滞销、买贵卖难的现象。一方面是“姜你军”“蒜你狠”“葱击波”等轮番“上阵”,消费者无奈为高价的农产品买单;一方面是果蔬等农产品丰产滞销现象频现。农产品丰产却卖不出去,“滞销、卖难、买贵”的怪圈反复出现,让农民“丰产”难增收。分析其主要原因就是产销信息不对称,预警不及时。而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海量数据分析将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滞销、卖难、买贵”问题提供途径。

安信证券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互联网整合一切的能力,正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农村网民及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使农村电商市场潜力巨大,预计2016年市场总量有望突破4600亿元。这样巨大的市场总量空间预示着海量的数据信息的存在,这为利用庞大的农业互联网大数据预测市场信息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农业”不是简单加法

但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互联网大数据技术虽然能为农业市场提供预测和为农产品加速流通提供有力支撑,但面对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被迫违约。当违约责任被农民归咎于互联网的负面性因素时,就难免会滋生抵触互联网的心态,其结果不排除“农业-互联网”的出现。

对此霍学喜表示,互联网系统能够促进农业农村各方面资源整合,使中国农业获利,但互联网对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技术应用问题、经济成本问题等,同时农民对“互联网+农业”的经营水平、风险管理水平也还有待提高。

“农业和互联网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产业的融合和创新,以最新的互联网行业之长,补最传统的农业之短,甚至是创造全新的产业模式,农业企业家们要在充分了解自身实力的基础上,挖掘与互联网的最佳切入点,实现自身升级。”霍学喜指出。

“‘互联网+农业’能走多远,走多深,取决于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和接受程度。我们对互联网认识到何种程度,改革到何种程度,解放到何种程度,决定着中国农业发展到何程度。”霍学喜强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