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社区教育>>市民学校>>文章内容
谁来种地:不可回避也不必担忧

发布时间:2015/5/25 10:18:59 作者:齐晋 浏览量:434次

【江苏科技报】

谁来种地:不可回避也不必担忧

年轻人走了,现在是老年人种地,那未来呢?无论是近日农业部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还是此前“两会”代表们的建言建议,都表明了社会各界对“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广泛关注。

相对于外界的忧虑,很多业内专家对这一问题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虽然农户务农劳动力比例未来将每年下降,且务农劳动力有老龄化趋势,但对于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不必过于纠结。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是现象还是问题?

“有些人担心老龄化趋势会导致农业生产粗放和抛荒现象,但这并不具有代表性。”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黄季焜认为,老龄化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它是一种“现象”而不是“问题”。

黄季焜团队通过对农户两代人(父母与其子女)在当前实际就业和未来五年预期就业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劳动力总体就业情况,进而判断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还将有25%左右的劳动力务农。”黄季焜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也认同这个观点,“不必过于担忧”。

“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一样,学术界对农业老龄化、妇女化也过于担心。”黄季焜表示,最新实证研究表明,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呈现了妇女化趋势,但她们在土地、投入和其他资源的使用能力以及土地的耕作种植能力上,同男性相差无几。

规模化经营:

如何把握好“度”?

事实上,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和老龄化、妇女化对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和现代化提出了要求。

黄季焜团队研究的结果表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对吸引农村的年轻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会发挥积极作用。

李国祥认为:农业发展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是通过产业化提高农业竞争力,这需要规模化经营;二是要小规模经营,主要针对那些离不开农村的人,要给他们生存的机会。

而在规模化经营上,如何把握好这个“度”是关键。“100亩管得过来,500亩管不过来,几百亩边际效应会下降,会影响产量。”黄季焜说。

在上海市委农办研究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方志权看来,结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适度”应主要体现在两个“相匹配”:经营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能力相匹配,与能取得的相对体面的收入相匹配。

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吸引更多年轻人务农

无论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人,还是吸引由务工转为务农的年轻人,农村的市场环境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应将农业老龄化和妇女化视为一种常态,关注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黄季焜说,“在目前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应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包括市场、技术、渠道和方法等。”

今年两会上,农业部原副部长牛盾表示,农业部已经注意到“农村青年流失”的问题,也注意到一些地区的农村出现撂荒、“空心村”现象,“要让年轻人回去,一定会有政策”。

从2013年6月出台的《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试点地区研究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社会保障等,到启动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计划,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措施接连不断,但能否解决现实的状况更值得关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