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居民课堂>>校本课程>>文章内容
艺术大师也爱“自拍”

发布时间:2014/12/12 15:04:46 作者:齐晋 浏览量:267次

【江苏科技报】

艺术大师也爱“自拍”

开启前置摄像头,把头调整到45度的完美角度,收紧下巴、瞪大眼睛……按下快门键,熟练使用软件美化……这样的场景,如今随处可见。而往前追溯,那时的艺术家们只能用画笔,缓慢精致地完成跟如今“自拍”类似的行为。

大胆想象一下,如果那时的达·芬奇、伦勃朗、毕加索穿越至今,看见“自拍神器”,他们的创作会有怎样的改变?

谁第一个画出了自画像?

谁最早创作了自画像?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艺术史学家们往往只能给出一个模糊的方向——“很早很早以前,艺术家们就开始画自己了。”相对比较准确的事实是,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早期,艺术家们就开始“频繁地”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进行描绘。

日常的重要物件影响了这一进程——镜子,在那时,镜子已不再是奢侈品,价格便宜。有人考证说,被称为早期尼德兰最伟大画家的扬·凡·艾克的《男子肖像》,也许是现存已知最早的自画像之一。这幅创作于1433年的作品描绘的是一名正襟危坐的男子,男子的头上包着一块红色头巾,头巾在顶部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结。说到这幅画,就不得不提到画家所处时代的阶层需求,那就是艺术家开始为了赚取佣金,为宫廷、贵族和有钱人作肖像画,尤其是在当时的尼德兰地区。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这样的风气更甚,贵族与有钱人更乐于付钱让画家为自己创作人物肖像。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大量自画像作品,成为了后世的珍宝。更有意思的是专家的分析,扬·凡·艾克如此用心地去画一幅自己的肖像画,很可能是用来做活广告,吸引“潜在目标客户”的。艺术史学家甚至还调皮地模拟了作品的潜台词:“看我画的自己,我画得多么活灵活现!”

是自恋,练笔,还是自传?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艺术巨匠达·芬奇的一张素描自画像创作于1512年左右,被认为很可能是达·芬奇生前的最后一张作品。画中老头精神矍铄,披散的长发和胡须。

在达·芬奇创作这幅肖像时,意大利许多地方被法国占领,因为战乱的时局,达·芬奇不得不离开米兰,来到罗马。然而当时的罗马教皇却十分偏爱另一位文艺复兴巨匠——拉斐尔,与此同时,他的一个学生去世,另一个转投拉斐尔门下。种种不顺,让达·芬奇怀着沉重的心情绘制了这幅《自画像》。

由于文艺复兴时期肖像画的存在与赞助关系十分密切,因而画自己的肖像画(即画家的自画像),则被看成是他们的一种自由情感的抒发。当然,要凭借一手绝妙的手艺吃饭,勤于练习是绝对不可以缺少的,于是也有人说,画家画自己,其实是一种最经济实惠的练习手段。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自画像都为艺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最直观、最感性的一手资料。在这个立场上,也许艺术史学家最喜欢伦勃朗这样勤于创作自画像的艺术家。

伦勃朗现存于博物馆的自画像大概有90幅左右。很多人猜测,还有许多散落在私人藏家手里——这与后来伦勃朗的遭遇有关,在晚年败落之日,他曾经变卖家产。有一位理论家曾经计算过,以伦勃朗平均每年画两幅自画像的规律,他一生的自画像总量至少在百幅以上。

“多”是伦勃朗自画像的一大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从年轻到年老,追溯着伦勃朗命运的轨迹,他的技法也在不断精进,从外在表达到了刻画内在。1629年,伦勃朗23岁,画布上的他,面容消瘦,温文尔雅,英俊从容。一直到三十多岁,他都衣着光鲜。然而,艺术家似乎有着天生的忧郁,这样的忧郁从年轻时的自画像贯穿到年老,更是体现在有着个人典型特征的色调上——总是朦胧的、黑暗的。

1660年,伦勃朗54岁,原本英俊的青年因为丧妻与事业挫败的双重打击,变得潦倒,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身材发福,皮肤松弛,不修边幅的老人形象。在自画像里,伦勃朗并不美化自己,而是如实的记录,只用简约和阔大的笔触去雕琢内心的情感。1669年,伦勃朗在临终前画了最后一张自画像,画里的他,从眼睛与神态,似乎都在审视自己的一生。

作家或许会留下自传,政客或许会留下回忆录,而画家要留下一生,自画像就是能讲故事的那个载体。

那些热爱“自拍”的大师

最多变的“自拍”:毕加索

毕加索绝对算得上是“自拍”达人了,他一生画过上百幅自画像。看过他15岁时的《未梳头的自画像》后,你会惊讶于这样一个青涩甜美的少年是如何变成另外一番模样的——在毕加索老年的《面对死亡的自画像》中,他映射出了一个“立体”和“原始”的自己。

最自恋的“自拍”:梵高

如果说看毕加索的“自拍”你能看到他身体和艺术的一生,那么看梵高的“自拍”大概就是看他如何为自己的“自拍”换不同的背景板。

比如同期创作的《戴草帽的自画像》和《戴灰呢帽的自画像》这两张“自拍”,构图和人脸几乎如出一辙,只是换了色彩组合。梵高曾说:“我在自画像中不仅画了自己,也画了所有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历告诉我们,自恋也可能是一种病——尤其当一个人如此多次地膜拜自己的时候。

最深沉的“自拍”:蒙克

挪威画家蒙克的一生被各种心理疾病缠缚,还接连遭遇亲人的离世。他曾说,“我的一生是在深不见底的悬崖边行走,从一块石头走到另一块石头。”在他的“自拍”中,时间、空间,甚至心跳都刹那凝固了,人物内心的张力被表现到极致。如果一直盯着蒙克的眼睛,甚至会有无法呼吸之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社区教育中心 管理员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

微信公众号